钱乘旦:全球化的历史演变与新走向
2020年12月15日  |  来源:北大国发院(nsd-pku)  |  阅读量:5820

编者按:2020年11月27日,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世界史研究院院长钱乘旦教授应北大国发院党委之邀做“漫谈全球化、后工业社会与其他”主题报告。报告会由北大国发院党委书记余淼杰教授主持。本文根据演讲速记整理。

 

一战和二战对全球化的影响

人们一般认为全球化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认为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地理大发现时代。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上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之间彼此很少有联系,或者不联系。

十五十六世纪交接时期,葡萄牙、西班牙开启大航海之后形成了世界贸易。用马克思的话讲,“历史成为世界史”。我们有段时间只关注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纵向变化,但没有重视马克思对于历史横向转变的看法。

随着英国、法国、西欧、北欧等国家进入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性运动,海上扩张殖民活动最终形成各个世界性大帝国。

帝国的出现将整个地球划分成若干个势力范围,比如英帝国和法帝国。这个阶段是走向全球一体化的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帝国自身是封闭体系,在宗主权的思想和指导原则之下,宗主国和殖民地形成经济和贸易圈。在这样的封闭体系中,宗主国是中心,殖民地处于边缘。边缘向中心提供原料、市场、劳动力,中心是技术中心、资本中心,也是帝国范围内的经济中心。

这样的态势从十五十六世纪开始,一直发展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整个世界格局已经在向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但存在障碍。障碍在于,资金、资本、人员、技术在帝国内部自由流动,但帝国之间存在“围墙”,彼此防范,甚至对立、对抗。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六个帝国之间的战争,协约国是英帝国、法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同盟国为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被帝国瓜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六大帝国中的俄罗斯帝国于1917年被革命党推翻,形成苏维埃国家。奥斯曼帝国完全碎片化,留下破碎的中东。奥匈帝国解体出现东欧一批国家。德意志第二帝国消失了,填补其空位的是魏玛共和国。一战整体上改变了从大航海以来所形成的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帝国式的全球分割,全球一体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战使帝国地位严重动摇,二战则给殖民体系更沉重的打击,再过二十年,整个帝国体系全部瓦解。

在大英帝国瓦解的过程中,英国人仍试图维护苏伊士运河以西的帝国范围,曾经想以非洲为中心建立第三英帝国,但没能成功,被美国、苏联联手破坏。苏伊士运河事件对英国打击非常严重,对英帝国几乎是毁灭性破坏。丘吉尔当时设想的英国以帝国为基础形成世界三级格局的幻想也随之破灭。

法帝国在上世纪60年代彻底解体,标志是越南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法帝国轰然崩塌。跟英帝国解体后形成英联邦不同,戴高乐政府几乎在一夜间放弃殖民地。

二战后尽管帝国体系完全瓦解,但全球一体化仍然不可行,因为二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两个阵营相互对立,彼此隔绝,进入冷战时代。这样的局面因苏联解体而发生改变。以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宣告终结,为世界真正的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二战后美国领导全球化进程

从理论上讨论全球化,指资本、人员、科学技术不受阻碍地在全球流动。我主要讲的是经济全球化,没有涉及到文化和政治方面的问题。苏联解体以后,再加上一些国家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全球化趋势,互联网的出现对信息的全球流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球化的态势以及相关的概念、理论阐释风靡于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可以追溯到一战结束,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一整套方案。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物质实力无可置疑,威尔逊想要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联盟。但他的梦想并未实现,威尔逊没有在美国国内得到足够的支持,当时美国人没做好思想准备。

到了二战时,美国人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准备好要领导世界。而且二战后,全球一体化的客观条件也已经具备,这时美国开始领导全球化的进程。

从经济角度来讲,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美国掌控全世界的基本秘诀。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期内独霸世界成为强大的帝国力量,我认为是由于三大霸权——美元霸权、美军霸权、意识形态霸权。意识形态霸权在二战后形成世界话语权,美国的各种理论让人们以为是绝对真理。比如,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

建立美元霸权所使用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和黄金固定比价为基础的金本位制。美国通过美元霸权掌控世界金融,并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美国在这样一种全球化的过程中得到最大利益,因此美国非常乐意推动全球化,并从中占据最大份额。

后工业化理论存在现实悖论

与全球化现象紧密相关的是后工业化理论。后工业化指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超过工业和农业的一种发展趋势。按照这种理论,人类近代生产方式发生过两次根本性革命。第一次从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农业生产形态转变为工业生产形态。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整个世界都走向这种转变。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二战以后,工业的生产形态、生产方式向后工业生产方式、生产形态、阶级形态转变。标志是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家主导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

按照人类不断进步的说法,第一次转变,工业取代农业,第二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是人类进步,第二次转变也是进步。但我不这样认为。

从现实角度看,美国、英国、北欧等发达国家,分析其经济结构的数据,后工业化理论是成立的,但问题出在第三产业上。第三产业即各类服务或商品。和普通老百姓理解的餐饮、家政不同,第三产业还包括金融业、商务服务、公共管理、咨询等部门。最重要的是,服务本身并不生产,而是服务于实体经济。

如果一个国家以第三产业为主,是高生活水平的体现。但事实上,类似吃用穿等日常生活品的生产都被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并以此控制了世界一体化的经济活动的源头。华尔街控制整个世界资金的流动;大量中国造的产品,其高端技术的源头不在中国,全球生产也被发达国家控制。

因此,如果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国民经济结构是一种进步,那么实体经济该如何存在?少数发达国家以第三产业为主是可行的,但全世界不可能以第三产业为主,不能放弃实体经济,并且要加强实体经济。美国也意识到这一点了,从奥巴马时代开始提出制造业回归美国,“美国再次伟大”的重要内容即制造业回归。

因此,我认为后工业化理论有问题,尽管后工业化理论符合全球化理想状态。从全球化理论来看,每个国家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组合并设计经济,发达国家掌握资本和高端技术,不发达国家提供人力和资源,全球化和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是配套的。但这种状况造成了相当严重的问题。

1 2
分类: 全球治理 202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