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 :中西形而上学复兴面临的挑战
2020年12月01日  |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  阅读量:8770

有鉴于此,当前哲学的祛魅历程自然应当从形而上学的现成传统入手,不仅将这个充满了魅惑意味的名号还原为浅显素朴的存在论,而且尤其要站在非认知价值中立的科学立场上,诉诸类似于奥卡姆剃刀的手段,毫不留情地将中西形而上学传统中那些主要源于非认知需要、对如实指认事实存在没有益处反倒还会遮蔽真相的术语概念清除出去,努力祛除那些原本旨在描述事实存在的术语概念由于非认知需要的诱导所生成的神秘魅惑,尽可能地减少晦涩难懂、故弄玄虚的假大空的词,主要凭借扎根日常生活、本身明晰确定的术语概念表述和阐释观点见解,以简单直白的方式让存在论的普遍抽象内容也能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最终达到让哲学立足于现实土壤、为人生服务的终极目的。一言以蔽之,科学(包括哲学)祛魅的本质就是纯粹基于认知需要指认事实(包括价值性事实)的存在,清除非认知需要的干扰扭曲,无论它们造成的神秘魅惑如何诱人。

有必要指出的是,哲学的祛魅努力仅仅发生在从认知视角探讨存在问题的实然性维度上,因而并不意味着它在整体上都要与所有的非认知需要及其相关的规范性研究脱钩——那样的话它还是会落入脱离现实、不接地气的理论困境。相反,在维系非认知价值中立的科学立场的前提下,祛魅之后的哲学完全可以经过非认知价值重载的转型,依据自身在存在论、认识论、元价值学等分支中获得的实然性科学成果,具体证成不同人们基于不同非认知需要提出的各种应然性价值理念、理论学说、意识形态等等。与以前那些建立在莫名其妙的形而上学基础上的类似证成不同,这些经过了非认知价值重载的理论证成将会拥有靠得住的实然性描述基础,以致哪怕它们之间的应然性歧异纷争还是没法达成共识,至少也能以明晰确定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让普通人也能凭借自己的立场和理解做出自主的选择。毕竟,即便是人生在世的终极价值诉求,也必须建立在人性逻辑特别是科学存在论的普遍事实基础之上,才能具有足够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如果中西形而上学传统的自败式复兴能够达成这样一种结果,它们的自败就只是某种本来就不正确不适当的哲学传统理应经历的自败,也更可能成为哲学这门古老学科重新焕发生命力的转折点。就此而言,与其说哲学的当务之急是重建形而上学,不如说是确立科学的存在论。(注释略)

(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武汉传媒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