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礼:货币权力与美欧竞争
2020年10月21日  |  来源:《世界政治研究》 2020 年第三辑总第七辑  |  阅读量:7428

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包括:第一,国际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国际大宗商品出口国主要为资源密集型国家,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和这些国家的政治关系,通过各种手段促使国际大宗商品基本以美元计价,这样相关交易也在美国的结算系统进行,相关国家也须储备美元,结果是巩固了美元的地位,给欧元作为计价货币留下的空间十分有限。第二,利用国际金融机构为美国的币权服务。美元能维系货币霸权,还仰赖IMF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在国际贷款、投资、援助中大量使用美元,并推动欠发达国家“门户开放”,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华盛顿共识”,增加对美国的依赖。欧元区国家虽在两大机构中代表权总和超过美国,但难成合力,未能有效助推欧元国际化。

欧元区的做法主要体现在对周边政策上。如前所述,欧元区的一个问题是在对外方面难以形成合力,因而难以像美国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外交资源争夺币权。但在欧盟的周边,比如对中东、北非和中东欧地区的政策,欧盟国家相对容易达成共识,因为这还涉及其至关重要的共同安全。欧洲一体化带来了人员、资金、商品、劳务的自由流动,这对经济发展有利,但如果非法移民、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从欧盟外部渗入,也会在欧盟内部“自由流动”。欧盟在周边推广欧元的战略取得了成功,但其利用外交手段获取币权的成绩也主要限于欧盟内部以及周边,而不像美国那样遍及全球。

(3)通过直接交锋压制对手

与市场竞争和外交手段相比,直接对抗发生的次数较少。市场竞争是一直存在的,尤其是在牙买加体系下,这种竞争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美欧都想方设法提升自己货币的吸引力。外交手段属于长期性战略,选定战略方向后,按照既定方向落实和推进,也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变动不会像市场那样频繁和明显。而重要的直接交锋在历史上出现的次数有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有美英围绕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美英围绕苏伊士运河危机、美法围绕美元兑换黄金以及美欧围绕金融危机这几次直接交锋而已,平均超过十年才发生一次。但这种竞争方式最激烈,影响也最深远,比如美英竞争的结果决定了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美法竞争的结果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金融危机后美元和欧元竞争导致了举世瞩目的欧债危机。这种竞争是最值得关注和警惕的,如果双方处理不好,导致升级成更为严重的双边对抗,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跨大西洋关系。

(三)美欧币权竞争的前景

关于美欧币权竞争的前景,核心问题是未来竞争是否会变得更为激烈,是否会导致全面的政治对抗。

(1)竞争的边界

如果美欧币权竞争的性质是“合作性竞争”,而不是“破坏性竞争”,那么竞争应该有边界或者说有底线,双方都想把竞争控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

综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欧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币权竞争,我们可以发现,尽管竞争一直存在,有时还很激烈,但竞争的结果往往都是以双方达成某种妥协而结束,没有演化成无法收拾的全面对抗,也没有影响跨大西洋双方的战略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英竞争中,虽然英国的“凯恩斯计划”完败给了美国的“怀特计划”,但美国也根据英国的意见做出一定修改,并获得了英国的支持。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虽然美国借助货币手段威胁英国撤销军事行动,但英国并没有将双方的这一冲突公之于众,这一危机日后也没有持续影响美英“特殊关系”。法国抛售美元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过程中,美国与包括法国的欧洲伙伴之间仍是一种合作关系,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但固定汇率维持到1973年,这期间在美国的游说下,欧洲伙伴还是支持了美元的汇率稳定。2008年之后的美欧竞争中,欧元虽然深受打压,但在关键时刻美国也对欧元提供了一定支持。可见,美欧作为传统盟友和战略伙伴,虽然在币权上天然存在竞争关系,但由于存在庞大的共同利益,双方都不想影响战略合作。

在前述三种竞争方式中,市场竞争是最常见也是风险最小的,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成市场行为而不是国家战略,一般也不会引发竞争对手的敏感和过度警惕。虽然给对手的压力是有的,但不至于引发外交关系的持续紧张,更不会触及影响双方战略合作的底线。外交手段是明显的政府行为,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美欧都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任何打破既定格局的外交尝试,都可能引发双方关系的紧张。本杰明·科恩认为,欧元区会想尽一切办法提升欧元的市场吸引力,乐见周边国家政府对欧元形成依赖,尤其是中东欧和巴尔干地区,但这不会激怒美国,除非欧洲试图将影响力扩大至更大范围。欧洲将对自己的渴望加以限制,尽量不触碰美元的势力范围。

直接交锋是最可能触及竞争底线的竞争方式。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虽然原因不全是币权竞争问题,但还是给双方关系埋下深深的裂痕,并用了数年的时间才得以修复。不过这一危机也没有触及美欧安全合作的底线,美国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的立场并未动摇,欧洲也未曾尝试在安全防务上甩开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欧又一次展开了直接交锋,但这次与其说是交锋,不如说是一攻一守,因为欧洲的应对办法主要还是“修炼”内功,解决自己的财政、债务、增长、机制等问题,而不是直接对美国发动反击,因此不至于影响双边的战略合作。

总之,从以往的竞争中可以看出,不影响双方战略合作、不发生政治对抗是双方共同的底线。

(2)可能的冲突点

币权竞争不能越过影响战略合作的底线,过去没有发生,但并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有一些潜在冲突点值得关注和分析。

富裕的石油出口地区中东,可能是美元和欧元对抗之地。原因在于:第一,石油出口给中东国家带来巨大财富,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以及波斯湾周边国家,这些财富大部分直接或者间接地由国家政府支配,要么以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形式保存,要么由公共部门投资于国外。这些国家如何保存和使用其财富,将对国际货币的命运有重大影响。第二,这一地区的大国博弈复杂。在欧盟的周边,美国愿意尊重欧盟;反过来,在拉美和亚洲,欧洲承认美国的战略主导;而中东地区形势复杂,大国竞争激烈。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无可否认,而欧洲国家与这一地区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一直致力于在这一地区发挥重要影响,也普遍怨恨美国排挤欧洲过去对这一地区的主导。第三,欧洲是中东最大的石油出口市场,也是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但金融上却为美国和美元所主导。美元占据了这一地区国家中央外汇储备和官方对外投资的绝大多数,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不匹配、不正常的,甚至是不理性的。人们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与欧洲这一最大的贸易伙伴做生意,如果用欧洲的而不是美国的货币,是不是更合理呢?2018年,在美国的制裁压力下,尤其是被美国踢出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的情况下,伊朗决定本国石油出口不再使用美元,欧洲则将用欧元支付从伊朗进口的石油。第四,从欧洲的角度看,与美国争夺中东是有诱惑力的。由于涉及的资金数额巨大,有利于欧元成为“大欧元”,也有利于强化欧洲在中东的影响力。2018年,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盟情咨文”中公开表示,欧盟只有2%的能源从美国进口,但80%却用美元结算,这是“荒谬的”,欧洲应该努力提升欧元的国际使用。

由于涉及美国的重大利益,由此导致地缘政治冲突的可能性不容忽视。美国攻打伊拉克,就被视为美国应对欧元对美元威胁的表现。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评论,“这是一场石油货币战争,美国真正的目的是阻止欧佩克国家用欧元作为结算货币的趋势”。

除中东外,美欧币权竞争还有一个敏感点,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作为货币霸权国家,美国对任何其他货币的国际化都不会欢迎,但欧洲的立场与美国不同,欧洲对人民币国际化持欢迎、支持、合作的态度。原因在于:一方面,金融危机后欧元与美元竞争的动力更强。金融危机中,面对美国的货币打压,欧洲鉴于实力差距以及对美国安全保障的依赖,没有奋起直接反抗,但心中对美元不满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更多挤占美元的地盘,而不是欧元。如前所述,美元和欧元已经基本上划定了势力范围,欧洲的“后院”在欧元区周边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而中国远在亚洲,人民币国际化刚刚起步,无意进入欧元的传统势力范围,因而人民币国际化对欧元并不是威胁,欧洲也乐见多一种货币力量对美元霸权形成制衡。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弗朗索瓦·戈德芒认为,美国将自身安全置于首要位置,不顾盟国利益,欧洲只能更多使用欧元和人民币。

中欧货币合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这一动向尚未触发美国的公开反应,一则可能因为中欧货币合作逻辑上并无不妥之处,美国不好公开表态;二则可能因为人民币国际化尚属初级阶段,国内金融市场尚需完善、资本项目也未完全对外开放,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仍然较低,短期内不至于对美元形成现实威胁。此外,美国经济已经在金融危机后明显恢复,强势美元格局基本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危机感不强,打压其他货币的动力也不足。

1 2 3 4 5 6 7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