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水平筹办举办重大国际活动。
坚持开放办奥理念,发挥京津冀区域重大活动联合承办保障机制作用,全力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元素,精心办好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深化与相关国家在体育、园艺、文化、科技、旅游等多领域交流合作,集中展示改革开放新成果和美丽中国新形象。
4.着力构建“一带一路”城市合作网络。
积极推进地区间友好交流,稳步扩大“朋友圈”。围绕科技、文化、经贸等重点领域,深化与友好城市间的务实合作。重点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16+1)首都市长论坛等重大活动,发挥好北京首尔混委会、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亚太区“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等城市合作机制作用。落实国家支持香港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关安排,健全和完善京港两地常态化务实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拓展广度深度,办好北京香港合作会议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做实“京澳合作伙伴行动”。进一步挖掘侨务资源,凝聚侨智,发挥侨力,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5.积极吸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国际高端资源。
依托首都优势,加强与重点国际组织交流合作,积极吸引各类国际组织总部落户,建设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聚焦价值链高端环节,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京发展。加快朝阳望京、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和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优化国际优秀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北京侨梦苑和海外院士专家北京工作站作用,引导海外华侨华人来京创新发展。发挥首都高端智库集聚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重点大学、研究院所、国际学术组织等智库资源合作,发挥好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等平台作用,联合开展共建“一带一路”问题研究和研讨活动,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智力支撑。
(二)大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创新之路建设
立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落实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主动推进科技园区合作、共建联合试验室、技术转移和科技人文交流,深度融入国际创新体系,成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合作网络的重要枢纽。
6.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建设。
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品牌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一带一路”上的中关村。发挥国际科技园区协会作用,支持企业联合各类创新资源,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重点城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成为国内科技企业海外集聚的重要载体。优化布局中关村海外联络处,建设中关村海外孵化器等离岸服务机构,建设面向海外的创新创业中心和跨境创新孵化平台,推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双向流动。
7.构建“一带一路”协作创新网络。
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推动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全球开放共享,成为全球科学家联合研发的重要支撑平台。支持重点科研机构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有特色和优势的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搭建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在相关国家建设研发中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完善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和渠道,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创新合作的引导作用,围绕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研发合作。
8.积极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提升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国际影响力,深化与东盟、中亚、南亚、阿拉伯国家等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发挥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亚欧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鼓励有实力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全球布局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形成一批跨境创新孵化平台。促进国内外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知识产权机构以及其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之间的务实合作。积极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方面技术研发和产业合作,积极应用推广先进国家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绿色材料和绿色装备。
9.集聚国际科技创新人才。
借助“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国际人才引进渠道,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办好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和“中关村论坛”,发挥市科协、首都创新大联盟、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等桥梁作用,汇聚国际优秀人才,共享科技智慧成果,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对接,积极营造良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环境。
10.创建知识产权保护首善之区。
发挥本市知识产权创造优势,深化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举办“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建设中关村知识产权国际注册政策和法律服务中心,探索建立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优质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对接机制,提升本市知识产权国际服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依托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本市创新主体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技术合作。编写沿线国家知识产权工作指引,加强海外知识产权预警与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