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纯:欧盟不愿沦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中欧经贸关系前景可谨慎乐观
2020年09月25日  |  来源:腾讯财经  |  阅读量:3424

导语:在美国对华全面遏制的格局中,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被美国“寄予厚望”,美国对华遏制“大手笔”都为他们留了位子。但是,欧盟及其成员国并不愿意在中美对峙中成为美国的棋子,沦为美国对抗中国的“马前卒”甚至牺牲品。

2020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45周年。45年来,中欧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日前,双方已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并且重申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实现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此外还决定建立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和数字领域高层对话。

这对中欧而言是个好消息,但对美国特朗普政府而言,这应该是个坏消息,因为美国正在拉拢甚至逼迫欧盟加入围堵遏制中国的战队。不过,无论是欧盟,还是中国,显然都不会让特朗普称心如意。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美国恩威并施逼欧抗华

从当年小布什总统在竞选中将中国称为“战略竞争对手”,到奥巴马执政时期出台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再到将“让美国再次伟大”奉为圭臬的特朗普政府,近年来美国将中国视为其战略对手而竭力打压的冷战思维和蛮横霸凌之态,世人皆有目共睹。

进入了2020年,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本应各国合作抗疫的大背景下,美国对华遏制却是变本加厉,毒计屡出,毫无底线。先是趁疫情在中国、欧洲爆发之机,美国向欧洲国家施压,要求欧洲国家与美国一起借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进行攻击。然而欧盟不为所动,反而响应世卫组织倡议,发起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认捐大会,为推动新冠肺炎诊断治疗和疫苗研发生产筹集了74亿欧元,得到中方积极参与。

而后美国又将目光投向高科技领域,试图卡中国脖子,再次恫吓欧洲国家,不仅特朗普亲自下场“规劝”,而且国务卿蓬佩奥接连窜访欧洲多国,要求排斥华为。同时利用疫情带来的对全球产业链、尤其是医药防护用品生产等行业的冲击,大肆鼓动欧企与中国脱钩。近几个月,美国再次加紧对中国5G的打压,从4月的“5G清洁路径”到7月的“5G洁净网络”,美国“恩威并施”,甚至以终止英美情报合作相威胁,拉拢英国以及捷克、波兰、瑞典、丹麦等多个欧洲国家参与到对中国5G技术及相关企业的围堵当中。

不难看出,在美国对华全面遏制的格局中,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被美国“寄予厚望”,美国对华遏制“大手笔”都为他们留了位子。 

欧盟不愿沦为美国“马前卒”

但是,欧盟及其成员国尽管有时迫于美国压力不得不有所表态,亦有希望籍美国施压之力在对华谈判中获取更大力利益与要价的小算盘,但总体而言并不愿意在中美对峙中成为美国的棋子,沦为美国对抗中国的“马前卒”甚至牺牲品。

在涉及其切身利益的议题上,德、法等大国无意选边站队。即使脱欧在即、踌躇再三后对华为下手的英国,约翰逊政府有关排斥华为举措时限上也有着被外界解读为故意拖延和等待美国大选结果的实用的算计。

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利益分歧和对全球化格局下世界的认知是关键所在。

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看来,中国是企图改变世界秩序的“修正主义国家”,是美国的头号竞争对手:中国搭全球化的便车,在实现自身经济迅猛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亚投行,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处处与美国霸权作对;而美国则是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在贸易、技术领域被中国“占尽了便宜”,又在欧洲等各处为盟友付出了与报酬不相匹配的努力。因此当务之急是围堵中国,重塑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优势地位,为此不惜采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措施,得罪盟友,打破惯例,乃至采取出尔反尔、极限施压的手段。

而对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来讲:

第一,从战略上讲,在当今世界中美欧这个大三角关系中,如果欧洲完全追随美国一边倒,则无疑使其失去了作为独立一极的战略地位,不符合其长期战略利益,故新一届欧盟及德法等领导人反复强调欧洲的经济主权。

第二,屈从美国与中国脱钩不符合其一贯奉行的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等理念和原则。由众多成员国组成的欧盟,安身立命之本是多边和开放。加之美国在逼迫其参与对中国的围堵的同时,欧洲本身也深受特朗普政府时不时在经贸等领域对欧洲的蛮横霸凌和施压敲打。如美国屡屡威胁对欧盟汽车征税,对空客下手,退出数字税谈判,制裁参与北溪二号工程的企业等,欧洲深受其害。而特朗普政府频繁“退群”,瘫痪世贸组织等举措,也与欧盟出于自身利益在改革基础上维护全球治理体系的总体思路大相径庭。

第三,从其自身利益来讲,最为重要的考量还是欧洲企业自身对中国巨大市场的需求和高额利润回报的渴求。如对德国来说,其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占中欧经贸总体规模1/3左右,自2016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其最大的经贸伙伴,是重大的经济利益所在。而作为德国支柱产业的汽车业更是严重依赖中国市场。去年,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总销量的40%来自中国。这绝非简单地支付些在华欧企的搬迁费就能解决的。这也就是为何在美国屡屡施压下,仍未见欧企大规模回流和与华脱钩的主要原因。 

中欧经贸关系是稳定器

中欧经贸关系是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双边关系稳定器的作用。

自2004年以来,欧盟连续15年一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欧盟多年来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目前中欧双方互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2018年中方统计的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了6822亿美元,相比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时增长了超过1700倍。

欧洲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之一,而欧洲也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投资回馈。当前,在我国境内设立的欧企已经超过2000家。而中国对欧投资在2012年到2016年期间,也出现井喷态势,成为中欧双边投资中的净投资方。

欧盟还是我国最大的技术来源地,尤其是德国等欧盟成员国对华技术出口对我国发展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2月,中国自欧盟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累计达2167.6亿美元,项目总数达56482个。

还必须指出的是,中国与欧盟正式建交45年来,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治理日益机制化,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以及关于贸易政策、竞争政策、知识产权、能源、科技、城镇化等一系列各层级的双边对话机制,与地方和民间层面的机制一道,促进了中欧经贸沟通、交流与协调,为中欧经贸活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从当前的经贸现状来看,2019年,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对美国贸易额下降了10.7%,但对欧贸易额逆势增长了3.4%。即便在全球疫情肆虐下,2020年上半年,欧盟依然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目前,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德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而欧洲投资者普遍看好中国的抗疫效果、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如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和汽车业翘楚大众汽车集团踊跃追加投资。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也在疫情中逆势上升,截至7月份已连续3个月每月开行超千列,成为中欧经贸发展的亮点。  

存在分歧和摩擦在所难免

当然,巨大的经贸体量、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的中欧,经贸领域存在分歧和摩擦是在所难免的。双边经贸关系存在着难点,也面临着相当的挑战。尽管欧盟不像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全球化抱有严重的负面偏见,但其同样受到全球化多重效应的冲击,遭遇了欧债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一系列危机的冲击,内部向心力减弱,需要回应内部民粹主义等势力的压力。它们比过往更加执着于“公平”、“对等”,对有着不同历史传统、思维理念、政治制度的中国有所警惕,强调欧盟和欧洲国家的主权。这集中体现在欧盟对与中国经贸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的指责与防备中。

1 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