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升级版?
“一带一路”下一步如何走深走实,如何绘好工笔画,个人以为,宜在“共同、“精准””这两个关键词上着力。
一是更加突出“共同”二字。
尽管国际社会总体上对于“一带一路”持欢迎态度,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对于“一带一路”认识是有“温差”的。发展中国家智库普遍对“一带一路”持非常赞同的态度,都在研究自己的国家如何更好地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不希望错过发展的机会。
但还有部分国家、部分民众受西方一些媒体所误导,对“一带一路”的认识有偏差。因此,需要继续加强客观宣传和介绍,让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不是中国一家发“红包”,不是中国单方面的发展援助。“一带一路”建设虽然是中国提出,但属于全世界,国际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加强合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中国欢迎发达国家加入进来,共建“一带一路”,愿意与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努力打造一批“三方合作”的示范项目,打造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三方共赢的模式,共同做大做优世界经济“蛋糕”。中国欢迎发达国家积极参与进来,而不是在“场外”观望,共同促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中国盼望沿线国家之间也能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形成陆海联通、融合发展的积极态势。譬如,中国乐意看到,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东盟、非盟等区域和次区域国家之间也能加快互通步伐,释放经济发展潜力与红利。
中国愿意与各种多边平台加强互动合作,共同助力“一带一路”。譬如,中国将加强与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寻找合作的契合点,在减贫、可持续发展、疾病防治、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工作对接。中国将积极发挥中非合作论坛的作用,加强与非洲各国的合作,推动非洲大陆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中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中国还将用好G20、APEC等多边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促进“一带一路”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凝聚广泛共识。
二是在“精准”对接上多下功夫。
过去几年,我们与130多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和产能合作框架协议,下一步,如何更深入地落实已达成的共识,如何把合作备忘录的原则精神和合作领域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项目,如何打造更多共赢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如何应对和解决对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如何从中总结普遍的工作规律,这些均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中国希望向合作伙伴国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帮助,开展他们最急需的合作。合作伙伴国有哪些最迫切的需求,这需要双方政府、智库、企业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研究。中国将加强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助力东道国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帮助沿线国家增强“造血”机能,通过产业发展提升财政可持续能力。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合作领域,争取做到“一国一策”、“一地一策”,根据合作伙伴国的具体实际和需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合作。
“一带一路”对于中国各个地区都有带动作用,每个地方都有用武之地。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带一路”建设是对世界经济地理的一种重构,中国西部边远地区,因为有了“一带一路”不再偏远,如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区成为从亚太到欧洲比较中心的位置。过去的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也具有了与以前不同的经济地理含义,从经济发展的劣势地理位置变成具有一定地理位置优势的地区。国家宜在顶层设计上,强化相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的统筹协调,就“一带一路”地方实施方案与国家发展规划衔接工作提出更加明确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准确定位、错位发展、科学合作,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要加快建立促进境外投资的专门服务机构,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业务指南与信息咨询帮助。“走出去”企业自身要加强调研,深入了解投资所在国的法律、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做好风险评估,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合同条款,准确把握环保要求、劳动用工规定、工程标准等。企业要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鼓励企业本土化经营,多与当地企业建立共享经济模式。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不断健全和完善合作机制,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智力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廉洁丝绸之路”,通过优势产能合作,有效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下一步研究方向和重点
“一带一路”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低垂的果实,容易摘的桃子已经摘掉了,下一步,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必须跳起来摘桃子。怎样跳得不费力、姿势优美地摘到大家想要的桃子,就需要智库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从宏观上讲,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的研究,顶层设计的研究要“高”,要有高度。
目前关于“一带一路”的图书和文章非常多,但是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还很少,“一带一路”的功能作用、推进路径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在路上”。上一轮经济全球化由于金融资本缺少监管,“一路狂奔”,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社会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