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倩 杨波 汪曾涛 常思远:“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发展重点问题研究(上)
2020年08月18日  |  来源: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  阅读量:7500

(三)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发力点 

“十四五”时期要围绕影响经济增长的可变和可控因素,从政府作为的角度,聚焦重点发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投资发力。以投资“上速度、上强度、上效率”为目标,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争取大项目落地,力争实现10%左右的增速。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围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民生补短板等领域发力,同时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和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建设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带动效应;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保障房、租赁房、旧住房改造等领域寻求增量;三是工业投资继续力争维持当前增速。

2. 重点区域发力。打造与上海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的重点及潜力区域,拉开上海区域发展的战略新框架。一方面,打开“2+5”战略新空间,东部的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和西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力争打造成万亿级经济规模的新兴增长级,桃浦、南大、吴淞、吴泾、高桥5大转型区域打造成为高经济密度的“产业新区”。另一方面,围绕虹桥、世博-前滩、张江、滨江、G60等若干重点功能性区域能级提升再发力。

3. 服务业发力。从补齐短板和拉长长板的角度双向发力:一是聚焦发展数字赋能型企业服务。独角兽中美企业较量,企业服务市场我国明显落后,上海在这些新兴领域存在短板和巨大空间。上海应抓住数字产业发展风口,在网络安全、金融科技、数据管理、SaaS(软件即服务)等企业服务领域形成增长点。二是聚焦发展长板释放型社会服务,发挥上海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长板优势,通过制度改革和扩大开放,释放产业发展成长空间。

4. 制造业发力。在全球产业链格局重塑和国家产业链竞争力提升中找到自己的发力点,发挥制造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支撑作用。一方面,存量不能丢,继续发挥上海传统优势制造领域,进一步凸显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品牌优势,提升发展都市型工业。另一方面,增量要发力,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动5G产业、新能源和智能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形成集群效应,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5. 要素供给发力。一方面,要破除传统要素的“紧箍咒”。土地利用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密度,如存量用地盘活、土地混合利用、容积率提升、地下空间开发等,对土地留白等特殊性质用地的利用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人口问题面对结构性变化(老龄化)和流动新趋势(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2013-2018年深圳、成都、广州、西安、重庆净增人口分别为240万人、203万人、198万人、142万人、132万人,上海仅为9万人),需要重新审视人口要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培育激活新生产要素,主要是技术要素和信息要素。

(未完待续)

(作者为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马海倩、杨波、汪曾涛、常思远;来源: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原文标题:【发改研究】“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发展重点问题研究(上)

[1]2018相对于1992年,按1992年价计算 

1 2 3 4 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