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磊:一带一路”要理性面对负面评价
2018年08月31日  |  来源:人民画报  |  阅读量:7051

从2018年初到现在,有关“一带一路”负面评价的文章突然多了起来,是“一带一路”真的出了问题?还是某些国家的心态出了问题。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2019年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出现的负面评价,一方面要引起重视和警惕,另一方面要客观总结五年实践,注重细节、完善政策。

最新的一篇文章是英国《金融时报》2018年7月13日发表的《“一带一路”项目为何大量遇阻?》。作者指出,中国在马来西亚和哥伦比亚的项目相隔了半个地球,但它们遇阻都与对华关系,以及北京方面不透明的发展融资方式所引发的争议有关。

与2013年有关“一带一路”的负面评价不同,当时的主要观点如“过剩产能输出”“与美国争夺霸权的地缘战略”不同,今天有关“一带一路”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地缘扩张论”“经济掠夺论”“环境破坏论”“规则破坏论”等。其中,地缘扩张、经济掠夺、环境破坏等观点是“旧货”,新的挑战是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规则、债权等所谓西方国家最擅长的话语权结合在了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碰触到了他们最敏感的红线区域。。

《金融时报》的文章指出,在马来西亚,由于腐败问题,约230亿美元与中国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被叫停。在哥伦比亚,由中国提供融资的大型水电站大坝出现了溃堤危险,下游居民被迫疏散。这些描述很吸引眼球,但仔细想想逻辑不通。不是所有的中国海外项目都是“一带一路”项目,不是所有在海外的中国企业都是“一带一路”企业。甚至,提出马来西亚前总理纳吉布被捕,被控贪污,直接想到了“一带一路”的失败,这就是典型的泛化和污名化。

对此,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能乱了阵脚,也要对新情况做客观分析,确保科学发展。 


甄别企业和项目

早在2015年笔者就写过一篇文章《这是“一带一路”的最大痛点》,提出要“警惕劣质企业,不是所有走出去的企业都代表‘一带一路’企业”。现在很多企业借着“一带一路”的名义蜂拥而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者项目失控,“一带一路”的品牌就会受损,再恢复很难。对“一带一路”的企业和项目,要进行甄别。好的项目列入“红榜”,向国际社会展示这就是优秀的“一带一路”企业,对企业家来说是一种激励和引导。不好的企业要上“黑榜”,政府要对这样的企业进行约束和监督,甚至在资金支持上要有所限制。这样,通过红榜、黑榜机制,使一些好的项目成为精品,不好的企业受到制约和约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不能是粗放的,而是应以精品打造、塑造的方式去赢得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尊重。

欧美日其实也在做“一带一路”,即全球范围的互联互通。不同的是,“一带一路”早期项目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而欧美是跨国公司。故此,很多国家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服务于国家战略,是有政府补贴的不公平竞争。因此,通过红黑榜方式,孵化一批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通过“一带一路”使中国企业离世界一流企业的水平越来越近。

红黑榜的机制如何建立?从国家层面建立这种机制较难,会使沿线国家认为这是政治行为。应该以专业协会的方式解决,如企业协会、工会或专家委员会,从而进行优质企业和项目的甄别和资质审核,让相关项目回归经济本质,形成良性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自律机制。“一带一路”不是大水漫灌,而应是涓涓细流、由点及面,通过“点穴式发力”产生化学反应。 


补足轻资产的“软联通”项目

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的很多是港口、高铁、核电、大坝等这样的“重资产”项目:如瓜达尔港、吉布提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欧班列、中白工业园等。这些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风险较大。因此,应在教育、培训、医疗、农业等领域打造一批有品牌价值的轻资产项目,让这些要素走到丝路百姓的生活中去,发挥“润滑剂”和“黏合剂”的作用。笔者于2017年11月24日至12月4日赴欧洲三国(荷兰、捷克、奥地利)考察,对欧洲的“一带一路”进展进行了相关调研。笔者问欧洲朋友,在他们眼里什么是“一带一路”,对方回答:“投资数十亿、数百亿美元的项目是‘一带一路’,而且主要表现形态是工程基建以及能源资源项目等。”可见,虽然他们的认知有偏差,但另一方面,就我们自身而言,过去五年“一带一路”的“软联通”项目挖掘不够,使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有了误读。

笔者建议像大型水电工程等项目在海外修建的时候,要慎之又慎,园区建设也不是越多越好。在国内,“一带一路”的体制机制需要完善,同时,建议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区域(如东非的埃塞、西非的尼日利亚等)建“一带一路”能力中心。目前,很多中资企业将当地员工派到中国培训,不仅成本极高,且回国后受培训人员离开企业的比率极大。能力中心建设有助于提升合作对象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关键性问题的近距离认知,将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此外,需要提升中国企业的专业服务业水平,如战略咨询、会计、法律服务、企业文化塑造、金融支持、传媒等。华盛顿咨询公司RWR Advisory Group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2013年以来在6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宣布投资的1674个基础设施项目中,迄今约14%的项目(234个)遭遇了麻烦。所遇到的问题包括公众对项目的反对、针对劳工政策的抗议、施工延期以及国家安全担忧,其中大部分问题源于管理不善。先不说数字是否准确,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在做,西方在评”,后者的评论往往被认为是权威、专业、标准。所以,西方的话语权体现在方方面面,如美国有麦肯锡,德国有罗兰·贝格,爱尔兰有埃森哲等,这些都是全球闻名的战略咨询公司,他们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舆情、影响投资,这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补足的。

提升金融支持的质量。笔者常在开发银行党校、进出口银行党校授课,提醒这两家政策性银行要尽快识别、推动一些“软联通”项目。目的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带一路”升级所必须的。金融支持对企业而言,要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1 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