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伟:浦东开发,可不是把一片农田变成城市……
2020年04月20日  |  来源:观察者网  |  阅读量:5114

今后,要进一步带动整条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实际上是由好几块组成的,但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它就是一条经济带,只是还没有充分发展。如果都能达到长三角的水平,整条经济带的巨大活力就调动起来了。不过,长江经济带本身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保护长江。所以,浦东就是要把自己的能量向这片区域、这条经济带输送,向上游转化成当地发展的动能,最后打造成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地带。这已经是不可改变的趋势了。 

观察者网: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的话,浦东开发开放好像已经抽象成了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上海浦东这个地方。

黄仁伟:从一开始,开发浦东就不仅仅是为了把浦东这片农田变成城市,也不是造几栋楼把拥挤的浦西居民分过去,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刚开始,很多人就这么理解,“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很陈旧的想法。浦东开发是分几个区块进行的,陆家嘴金融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还有金桥制造业加工区这四大块,当时觉得这四块已经很大了,但短短三年多就装满了,还往外溢,那就把浦西的漕河泾、松江都带进来,还是不够,再延展到长三角。起初就是这么几颗种子,在黄浦江边上拉了四个点,现在这四个开发区早就装满了。 

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浦东开发开放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一个高标准,国际资金一定要符合高标准才能落地,同时让更多的资金从这里向别的地方流动。看似开发了一个浦东新城区,实际上从经济学来讲,是要素向浦东、上海集聚,并向全国辐射,现在也向世界各地辐射了。过去完全是吸引别人进来,现在也开始对外辐射。整个浦东代表着中国经济的21世纪,在20世纪90年代打好基础,21世纪则成为中国经济的原动力,就像一个发动机产生的能量,向国内外辐射。

观察者网:谈到开放,肯定要谈市场准入、营商环境等等,去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比上一年提升15位,上海无疑对此作出重要贡献;今年1月1日,《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但不巧的是,新冠疫情爆发后,世界局势似乎调头转向另一个方向。舆论认为公共卫生、地方政府治理是营商环境重要要素,未来上海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可以如何加强或查漏补缺?

黄仁伟:中国的营商环境有很大提升。在中国城市排名中,上海是除香港以外,中国内地排名第一的,在深圳、北京前面。营商环境有硬件、软件各方面组成的,比如说全市的交通、通讯、租房、绿化、水电煤,这些都是营商环境的硬件;人文,政府服务,多种文化共存,外来人员居住的舒适度,这都是营商环境的软件。把这些全部加在一起,衡量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达到什么程度。但我估计按照今年全球疫情大流行背景下,上海营商环境还得上一个大台阶。因为全世界别的城市疫情更加严重,管理更差,上海相对较早地控制住了可能大爆发的风险。

这可以看出,上海营商环境是一个综合指标,是开放、城市治理、城市建设和人文精神培养等全面发展的结果。但是,上海有一个弱点是人口密度很高,土地少,按每平方米平均人口来算,比国内任何城市都大,可能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如果营商环境不好,其他成本又高,人家就不愿待在这里,都搬走了,上海经济就倒了。因为成本高,不仅外国企业不来,国内企业也不来,所以要用优秀的营商环境,来降低其他成本,在这一点上海尽了极大努力。

其实到浦东开发开放后期,大概90年代末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这个问题,该用的土地用完了,再靠什么吸引别人呢?当时就提出,要改善营商环境,要做到全国营商环境最好,全球也是领先地位。

香港人口密度很高,除了最近一两年出问题,过去一直是吸引资本的,新加坡也是如此,上海起码要达到这个水平。经过WTO、世博会、进博会这几个台阶,营商环境在每一个台阶都有大突破。比如,地铁轨道交通,最重要的发展期就是世博会,把上海地铁的整个网络都建成了;交通管理,一直是全国各大城市头痛的问题,也是世博会期间完成,当时几千万人流量在上海转,等到世博会一结束,上海交通管理的成套系统就完成了。相信疫情也是,这次能把整个公共卫生系统完善起来。这些都是营商环境的软件。

当然,浦东的营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又比上海老市区更好一些,因为原来是空白的,比较容易建成。当时,上海大约1500万人口,浦西所有市区面积加起来500平方公里,浦东所有面积加起来也是500多平方公里,整个市区1000平方公里,浦西大概有1000多万人,浦东大概300万,差不多的面积,人口只有浦西的1/3,所以发展空间更大,环境更好,空气绿化都更优越一些,浦东开发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天条件。我们看着它,从一片农田到高楼起来,到基础设施成系统配套,到管理基本跟上国际先进水平,几乎所有外国人、外国文化来到这个地方都没有障碍,心情很舒畅。现在很多人愿意在上海,愿意在浦东。

1993年,赵启正陪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参观浦东开发模型。图自人民画报

这又想起我们最初建设浦东的时候,赵启正是首任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直接抓第一线的浦东开发。我们一起讨论浦东开发、讨论陆家嘴建设的时候,专门用了一笔钱设计陆家嘴模型,这笔钱现在看起来很小很小,但当时是很大一笔资金。最后请了法国人设计,基本就是现在陆家嘴的状态。1992年那时,陆家嘴还没有高楼,当时这个模型拿出来,就是现在上海浦东的几个中心,三大高楼加东方明珠,这四个制高点都已经设计好了,对面黄浦江老外滩的大楼高度,大概只有浦东这几个制高点的1/10。当时,我们看到都不敢相信,黄奇帆、赵启正就说浦东以后肯定就是这个样子。包括陆家嘴留出来的那片绿地,当时是要很有远见才能做这个决定的,为什么空着不盖楼,对吧?现在想来,这笔钱花的值不值?1992年的时候,我们哪有钱,就是豁出去了,就是要做一个最好的模型、最好的规划,要有世界领先水平,即便100年、200年、300年以后回头看,还是先进的。

有时候,我到陆家嘴、滨江公园那里去站一站,就会想起这个模型,现在当然已经大大超过模型设计的美了,毕竟感觉不一样。站在陆家嘴的鼻尖上,我自己脑子里在想,将这里作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一公里的圆,可以把豫园、城隍庙、外滩、南京路和陆家嘴的大部分地区囊括进去。豫园、城隍庙是19世纪的上海,外滩,南京路是20世纪的上海,陆家嘴是21世纪的上海,在一公里半径内全部包含。很多人说上海这样好那样好,我说你只要站在那个点上,你能看到300年的上海。

我们要站在这个点上去看、去想,要在这个点上告诉世界中国的变化、上海的变化是怎么回事。就像疫情的问题一样,我们人在其中不知这个事情有多重,等到别的国家爆发以后,回过头来才知道这个疫情我们提前了多少个月把它解决了,控制住了,而美国、欧洲到现在也没见底。

讲到浦东也是如此,别的体制下能不能开发出这样的一个浦东?用开放、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世界市场相连,这一整套的战略也好、政策也好、体制也好,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它当然不同于过去封闭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西方所谓的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人们都把自由市场经济奉为经典,是经济发展的模板,都得仿照,但现在证明典型的那套西方自由市场经济,问题还是很多,这次疫情就暴露出来了。

1 2 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