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一带一路”不是再一次“下西洋”
2017年07月11日  |  来源:解放日报  |  阅读量:3418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以欧美为代表的海洋力量更具所谓冒险和拼搏精神,从而让西方海洋文明在近代战胜了东方大陆文明。如何看待这种观点?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有无优劣之分?伴随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海洋观?日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做客东方讲坛的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从人文历史视角谈论了他对中国海洋观的看法。

葛剑雄表示,西方海洋观的形成,是有特定指向的,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跟中国同时代的欧洲人,频繁接触的是地中海。地中海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它主要有两个出口,东部是土耳其海峡,西边是直布罗陀海峡。后来,还有一个人工开掘的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还有很多半岛岛屿,最大的是意大利半岛,像一个靴子插在中间。这样的环境,让人在地中海航行相对安全、可靠,因为人们很快就可以到一个岛上。所以,古代地中海的航行,是相当发达的。与此相伴,人类古代的重要文明,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形成。所以,地中海周围的人对海洋特别重视。他们通过海洋可以接触到各种文明,接触到外国人。由此,人们把海洋视为希望、财富和文明。

葛剑雄表示,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海洋观念,这是有特定历史缘故的。中国人不会像地中海边的人,觉得到了海边,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财富。相反,中国古代的人到了海边就觉得到了穷途末路,没有什么出路。中国主要的文明是在黄土高原。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异域文明,也主要是通过陆路,如丝绸之路等传过来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诞生璀璨海洋文明的根源,这是中国无法复制的。只有深刻认识此规律,才能准确评价不同文化。

葛剑雄认为,既要历史地看待中国文化的形成,也要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主张安贫乐道。以农业为本,接下来是其他手工业,商业最末。这种文化带来的好处是,中国不愿意主动扩张,更爱好和平,主张自力更生。但另一面,我们也就缺乏了发现外界奥秘的动力。在古代,我们的祖先能够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就不会主动选择对外扩张。到了近代,中国遇到了生存的危机。同时,随着西方的发展,它们的造船术、航海术和工业技术,都比中国要先进。这个时候,传统的概念就相对限制了中国。这时,如果大家的精力还集中在本土,对外界不感兴趣,到了海边依然觉得到了穷途末路,是万万不行的,会造成中国的落后。

葛剑雄提出,从一般规律看,未来的文化传播和人员来往已不再依赖于海洋,但物资的运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的保护、战略控制等还是离不开海洋。同时,海洋还提供了旅游、休闲、健身和竞技等方面的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海洋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葛剑雄指出,今天的中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海洋观、全球观。其中的“一带一路”倡议,绝不是再一次的“郑和下西洋”,而是要面向世界、通向世界。当我们有了正确的观念,形成正确发展的理念、具体的政策措施,再加上国力的增强,中国就能真正在海洋科学探索上获取应有的地位和权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