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机遇与挑战
2021年05月28日  |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  |  阅读量:2972

从社会影响看虹桥枢纽建设带来的新格局和新机遇

虹桥国际枢纽建设带来的新格局和新机遇,从社会影响的层面看具体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好项目日益增加,二是化解国进民退的隐患,三是击破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四是优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五是能够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

好项目增加

首先,市场开放带来的商机因为有了要素的充分流动,资源闲置和错配的问题大大减少,取而代之各种商机迎面而来。在这方面虽然我们的定位看上去是清晰简单的大交通、大会展和大商务,但如果市场开放不伴随价值链金融的形成,那么很有可能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仅仅靠的是政府推动,出现过去常有的一时的热点推动或者风口推动,而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综合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务长三角连通国际的能力,也只能通过自己定的标准和勉强的数量指标来达到任务完成的结果,这与今天高质量发展的定位是格格不入的。

相反,如果“三功能四着力”是围绕价值链金融展开的话,那么连接新经济的技术创新和孵化器打造的相关业务,以及特色企业扶持的机会和提供给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商品流动、要素流动的企业群整合一起发挥协同效应的新平台,就会带来无限的商机。而这种协同效应,是基于比较优势和其他城市群、产业群形成互补带来的合作共赢的结果而不是同质化恶性竞争的结果。

过去全球化的模式给我们展现了比较优势发挥协同效应的成功路径,但是由于经济下行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触及到了全球化利益分配的问题,使得各国都在反思过去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全球化所留下的代价问题。今天虹桥国际枢纽模式的协同效应,是建立在普惠经济的模式上,所以商机不仅在虹桥国际枢纽区内增加,也会给边缘的山区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带来财富和就业增长的机会。这种普惠性的协同效应,尤其是在数字技术的力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的时候带来的效果,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第一个在探索普惠型的创新模式,虹桥国际枢纽又是实践这一新模式的桥头堡。

虹桥国际枢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通过抱团取暖的方法,来共担风险,使得很多想做又无法做、想做又不敢做的商机大大增加了。

最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带来好项目增加的原因,是政府“放管服”功能的优化。尤其在以下四个方面解决了过去缺位或者不作为的问题:(公共)资源开放、(内外)权益保护、(有力)有效监管、(行政)服务效率。把很多潜在的机会释放出来了。

国进民退问题化解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标志,就是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这两层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要打破行政垄断、自然垄断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营商环境。这也是虹桥国际枢纽能够让民营资本留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虹桥国际枢纽的建设不能局限于大国企、大央企和大外资的单一模式,而是要通过告别抵押品模式(很容易形成歧视性的贷款服务)的价值链金融的打造,让未来的商机和提升中国核心竞争力的前景,在价值链发挥的协同效应中培育,以及可能存在的抵押品缺失的风险分担问题,又可以通过价值链(虹桥链)来分担。这样会大大的改善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

3.用好产学研结合的第三方专业力量和制度保障,再加上金融科技的创新技术(区块链等)识别和强化对挂羊头卖狗肉的逐利行为的监管。防止虚高的金融收益,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负担的上升,抹杀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

4.要确保民营经济不退出也不选择脱实向虚的商业模式,关键还在于政府要担起价值链形成的桥梁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尽快打造价值链所需要的公共建设、提供商业服务的信息,开放可共享的公共资源,为企业寻找到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要素服务(人才、金融机构、法律咨询等)穿针引线。

最后政府要放弃对土地财政依赖的模式,而回到招商引资提升税基的可持续模式上。只有这样的有为政府,才能确保市场有效、市场充满活力。

击破中国威胁论

虹桥国际枢纽建设在击破美国的中国威胁论中发挥重要作用,开拓外循环的合作共赢模式,这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虹桥国际枢纽以“一核两带”为依靠,以三功能四着力为核心,以市场开放,要素流动为抓手,推动中国结构优化,以此减少容易被人误解的贸易顺差问题,二是坚守负面清单,重构全球化的新价值链。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知后疫情时代,美国小院高墙和冷战格局的排中思路,给虹桥国际枢纽的发展带来的挑战,只有认清形式,我们才能坚定不移的开放市场、输出要素、强化服务、共享商机来创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一流的实力和普惠的理念,击破中国威胁论给我们造成的压力。

政府治理能力优化

政府治理能力优化对虹桥枢纽未来社会影响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招商引资直到目前也应该是我们推动市场活力的前提条件,而政策红利在人才引进的保证功能,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问题,提供创业良好的营商环境上,要比以前更有作为。

除此之外,我们一定要遵守负面清单对政府错位和越位的约束,只有这样虹桥国际枢纽的功能不是取决于政策、财税和信贷上的支持,而是政府不断地摸索,能够创造协同效应的服务创新模式。这种有为政府的功能是未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金融能服务好实体经济

虹桥国际枢纽虽然强调的是“三功能四着力”,并没有提及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但是,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已经成为我们今天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往往每一次城市群的建设和产业群的打造,如果一旦启动第一轮的高资金的投入,就会带来事后的金融堰塞湖的问题。

而这种货币和信贷“超发”的特点,又会增加市场为了维护未来购买力不会因此而损失的高储蓄行为。而这种过度储蓄,又会反过来减少企业投资的意愿,进一步降低消费者就业和收入的能力,由此进入到脱实向虚的恶性循环的模式中。

所以这一轮虹桥枢纽的建设,不仅仅是硬件的打造,更重要的是要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互相支撑的价值链金融模式中。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存量的金融资源,不断地良性循环,服务好虹桥枢纽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打造,是在中美关系日益复杂、并波及到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环境下,上海急需探索新的发展动能所做的重要举措。它对上海发展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为此,发挥比较优势,盘活存量;创新驱动,培育增量。并用好长三角一体化、进博会和一带一路等顶层设计带来的政策红利,发挥出政府和市场之间以及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的协同效应,来应对去全球化的逆流对中国经济和市场活力产生的不可低估的冲击,尤为关键,刻不容缓。

(作者为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本文由复旦发展研究院在笔者政协会议发言稿的基础上编辑完善而成。)

1 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