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再观龙象弈局
2021年04月03日  |  来源:世界知识  |  阅读量:2894

3.筹码

印度注重谈判。手上有筹码的时候,印度会很强硬。比如洞朗对峙的时候,印度在一线有非常强的兵力部署,各方面状况一定意义上说比中方有优势,所以它可以无限期地通过谈判拖延下去。

在2020年的对峙发生之后,在中印边境西段全线对峙之后,主动权可以说掌握在中方手上。对印度来说,它的做法就是增加谈判筹码。

第一种做法,是在边境上增加摩擦点,比如抢占班公湖南岸,用班公湖南岸来换班公湖北岸。与此同时,印度封杀中国APP,对经贸投资、人文交流等各方面进行设限,多方位加大中国成本。再者,印度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有意走近,搞印太战略,这也是从战略上给中方施压。

总结来说,印度的做法不是要减少分歧,而是要扩大分歧,以此增加筹码,跟中方谈判。这是印度一直以来的策略。

对于中印边境的西段,过去尼赫鲁说过,中印边境西段不是印度的已定界,印度统治到哪里也不是准确的。但1960年之后,尼赫鲁和中国谈判的时候,就认为西段是可以交易的,那属于印度的。现在中国的新藏公路,也就是219国道,印度说,你可以使用,但主权是属于印度的,使用权可以给你。所以当年周总理就问“难道我们是战败国吗?”

所这就是印度人的思维,一定要把分歧扩大,才能够保证在谈判拿到足够大的“蛋糕”,这是它的很典型的做法。

4.上下一致

印度在边境上的做法,实际上高层和一线官兵,是想法一致的。

在6月17号的电话当中,王毅外长和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就明确说,要找出肇事者。但是印度有没有找出这个肇事者呢?没有。

印度后来一系列的做法,实际上是在鼓励一线部队敢于挑衅。比如对20名伤亡士兵举行国葬、给巴布上校高额抚恤金、在共和国日上授勋。这一系列行为都是鼓励一线部队要敢于挑衅、敢于进攻,进攻的后果政府会承担。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印度在边境上的很多行为是来自印度高层的授意。


(三)纸上“谈”兵:印媒对华的意识形态偏见

中国公布边境伤亡情况后,在印度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非常复杂的心态。视频公布后,整体而言印度媒体就是一副“我不听、我不听,你说得全是假的”这么一种反应。这个反应里头,其实有很多细微的操作。

假数据从何而来?

印度媒体都坚持认为,6月15日加勒万河谷事件当中,中国的伤亡数据是45人。为什么咬定这个呢?一开始,印度媒体说中方伤亡45人,俄罗斯媒体塔斯社就引述了该报道。后来,印度媒体又援引塔斯社的报道。绕来绕去,结果印度所有人都认为权威媒体塔斯社报道“45人”是准确的,就连印度北方军区司令乔西也说塔斯社的数据是准确的。

很多“好事”的研究人员,像美国学者傅泰林,就追根溯源,发现印度实际上在进行一波类似于“洗钱”一样的操作,就是信息漂白的这么一个过程。

更有意思的是,2月19日中国官方公布情况之后,印度媒体依然在纠结:中方伤亡到底多少,是4个人?是9个人?还是十几个人?这样的文章不断出现。

从这些里头可以看得到,印度有一副很“输不起”的心态,这是我们了解印度对华外交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印度媒体的对华心态

我长期关注印度媒体,能够感受到,印度对华的心态有几个方面特别有意思。

第一个方面,印度特别喜欢从中国身上找自信。一直以来,印度喜欢从中国身上找自信,我想重要的原因,大概是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给印度民族主义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创伤。所以现在可以看到,印度国内取得了大大小小的成绩,每次一报道的时候,最后一段或者最后几句,一定是跟中国叫板,说看“我们多厉害”。印度发射了烈火导弹后,也会列举比中国厉害在哪里。

另外一个也有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印度媒体特别喜欢报道印度政府如何强硬地向中国说“不”。在官方层面,中印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强烈的矛盾,但是印度媒体的报道里,很明显有向中国挑衅的意味。媒体一报道印度如何向中国挑战之后,就可以看得到它有一种“快感”。

每当印度官员出来说“我们又胜利了”,我们又一次“战胜了中国”后,媒体就吹嘘一番,高兴一番。几天之后大家心里又不踏实,质疑印度官员,要求提供更多细节。

即便印度官员说所谓“胜利”之后,仍然是一副惴惴不安的心态。很多评论家就很担心,说我们这样是不是不好?中国人会报复我们的。

每次大体上都遵循这样的模式:挑衅,然后高兴,再反思,最后是在担忧,就这么一个循环的状态。

印度对华心态的形成

印度过去的总理,也就是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曾经说,“印度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封闭的心态”。印度的国民为什么在对华问题上心态比较封闭呢?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它已经形成了一个信息的闭环。

印度对中国其实有一套比较刻板的思维,就迄今很难改变。

举几个情况吧。第一,绝大多数印度精英,不论是媒体、政府官员,一说起中国,首先的评价大体上就是“中国是一个非民主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所谓“独裁的国家”。

有一年,我和印度学者在美国开会,我的核心观点就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学者听了之后很吃惊,为什么呢?因为印度一直以来认为印度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

印度媒体的偏见与问题

实际上我有一个感觉,中国对印度的报道,整体而言信息是真实的,但印度对中国的报道,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有,但基本是负面的。印度带着意识形态的色彩,用民主和非民主这种二分法的意识形态来看中国,这种色彩越来越重。这种看法,有时候甚至到了可笑的程度。

中国社会发生的天灾和人祸,很容易就被印度归结到是中国体制的问题。比如新冠疫情在中国暴发后,印度大量的媒体评论,认为这是中国体制本身造成的。换言之,如果在印度不会是这样。印度原驻华大使写的一篇评论就说,中国抗疫不行。为什么不行?跟体制有关。他还表示,印度要为民主国家树立抗击新冠疫情的“样板”。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印度疫情的严重程度仅次于美国,如果它的数据更准确一点,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说法,印度疫情远远比美国要严重,只是印度人可能掩盖得好而已。

印度媒体用这种“有色眼镜”来看中国当然不是没有问题,时间长了之后,就发现它解释不了:政治体制如此僵化,为什么中国的经济这么有活力?

2019年,一个印度记者到成都去访问,这是他时隔15年到成都的访问,他在成都待了几天后写了一篇文章:印度跟中国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成都目前的发展超过了印度所谓的一线城市,德里和孟买根本没法和成都比。印度和中国的差距已经不是过去很多印度人的想象那样了。按照他的说法,差距大概是20年。

这篇文章在印度引起了比较多的关注和讨论。如果用意识形态的所谓民主和非民主去理解中国跟印度的差别,就必然要遭遇这些问题。

偏见难以消弭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印度这样的一个封闭心态很难改变。这跟它对自己社会开放和媒体自由的坚信是相关的。

印度认为自己的媒体是自由开放的,认为印度整个社会接受的信息是最全面的,但忘记了它的媒体和报道形成了封闭的趋向,这实际上巩固和加强、一定意义上强化了印度人对中国很多片面的认识。

(林民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本文转载自《环球交叉点》公众号“交叉点道”话题文章:《史无前例的对峙,让印度明白了边境规则》、《主权归我、使用权归你,印度把边境问题当儿戏?|再观龙象弈局(中)》、《中国士兵死亡45人?印度荒谬的“全国共识”哪来的?》)


1 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