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 新的黄河文明应运而生
2020年11月11日  |  来源:长江日报  |  阅读量:7385

上世纪60年代,在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经的宝鸡,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铜器。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文物精品展,青铜器专家马承源从全国各地调集了100件文物。他见到宝鸡这件文物后,心中一直纳闷,这么大造型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随即让人送去除锈,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其中有一句“宅兹中国”,是周武王在攻克了商朝都城后向上天报告:“现在中国是我的家园。”这是“中国”二字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在西汉末年,黄河流域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为了生存,黄河儿女走四方,不断移民,从这里繁衍的人口逐步扩大到中国各地,推动了民族大融合,传播了先进文化,为历代中原王朝开疆拓土。今天的中国有这样的疆域,汉族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黄河儿女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葛剑雄在书中梳理了这些脉络,证明了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在书的结尾,他改写、扩充了自己30年前那句话:“新的黄河文明的创建不仅是良好的愿望,而且有坚实的基础。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新的黄河文明应运而生。黄河万古流,黄河儿女将不断创建新的文明。”

访谈

“黄河文明”深沉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 是抛弃不了、否定不了的

读+:提出“黄河儿女将不断创造新的文明”的信心源自哪里?有西方历史学者提出“黄河文明起源说”是个伪命题,您怎么看?

葛剑雄: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物质基础上的。黄河文明存在的物质基础——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其有利因素的利用离极限还差很远。问题在于,这块土地上的人的生产方式和物质基础是否能适应新的要求。

黄河文明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以农业为本的基础上的。当这些特殊的地理和社会条件发生改变,小农经济的优越性和农业的独大地位不复存在,原来的黄河文明由盛转衰就是必然的结果,是完全正常的。这种衰落乃至消亡标志着旧事物的结束,也预示着新事物的产生。因此,如果“复兴”的意义是指要恢复旧的黄河文明,这种“复兴”实际上是复旧,那就注定是不可能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黄河文明作简单的抛弃或全盘否定。黄河文明的精华早已深沉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是抛弃不了、否定不了的。这些精华将成为新的黄河文明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和持久动力。

读+:新的黄河文明,将是什么模样?

葛剑雄:新的黄河文明仍然是以黄河流域特定的地理环境为基础的,从本质上讲,是传承,更是创新。

农业文明仍将是黄河文明的组成部分,但它不会是传统意义和标准的农业,而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手段的大农业,包括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和其他新产业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产业,非但不会造成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而且将使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深度的修复,与黄河的全面治理、永久安流相得益彰。

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比重将不断扩大。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能源,一旦实现了煤炭的气化、液化和燃烧的清洁化,黄河流域的煤炭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黄河流域的矿产资源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如稀土。黄河流域是全中国的地理中心所在,也会在未来世界交通网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黄河流域所起的作用无疑会越来越大。

当一种文明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财富发展变化时,其精神部分和精神财富必然也产生相应的变化。风俗习惯、逻辑思维、文学艺术、学理学术、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宗族制度、法律法制、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科学研究等都必然需要有相应的调整或改变。我在内蒙古看到,现在的骆驼身上都装了芯片,牧民可以坐在帐篷里拿着手机用“电子围栏”放牧,对这些新牧民来说,过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将被新的美学风格所取代。

黄河流域被超越是长江流域的进步 而不是黄河流域的衰落

读+:“中国是世界唯一的完整拥有两条大河的国家”,黄河与长江都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两条大河对中国的文明走向有何影响?

葛剑雄:长江流域早期也有很灿烂的文明,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延续下来。比如上海,发现了6000年前的遗迹,也很好,可是它没有延续到5000年前、4000年前。根据科学研究,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温度比现在高二三摄氏度,这对农业非常有利;对长江流域来说,降水太多、水位过高,沼泽湿地太多,不易开垦,传染病流行。到了战国,七个主要的诸侯国中只有楚国在黄河流域之外。《史记》中有“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句子。

秦朝和西汉和隋唐时代,是黄河流域的几个繁荣时期。在此期间,随着气温下降,南方的地区开发和农业开垦取得很大成功,大批北方移民也为南方增添了人力和智力资源,在不少地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移向南方,特别是北宋灭亡以后,黄河流域由盛转衰。

到2018年底,黄河流域省份总人口达4.2亿,占全国30.3%,地区生产总值23.9万亿元,占全国26.5%。这组数据说明黄河流域省份的人均生产总值略低于平均值。

唐代以前黄河流域对于其他地区压倒性的优势,是建立在其他地区没有开发或者尚未充分开发的基础上的。而黄河流域最终被长江流域所超越的根本原因,是长江流域的进步,而不是黄河流域的衰落。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全面现代化目标的逐步实现,地区间的差距将大为缩小,任何一个地区全面的、压倒性的、长期的领先地位将不复存在。因此,黄河流域将完全有能力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其他地区并驾齐驱,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读+:以人文地理的眼光来看,黄河未来最不可测的风险在哪里?

葛剑雄:这个问题要把黄河和黄河流域分开看。黄河本身面临着洪水、断流、污染的威胁,我在中游一些地方看到,黄河水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利用,但是现在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国力雄厚,技术先进,这些威胁都是可以克服的。黄河两岸堤防固若金汤,河道里的泥沙只减不增,“悬河”虽一时不能落地,隐患还是可以防范的。

至于黄河流域,则分布有好几个地震多发地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的震中就在黄河干流附近。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掌握地震的规律。此外,从“不可测”的角度看,我认为要警惕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

1 2 3 4 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