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人民城市”是上海的城市性质和底色
2020年11月03日  |  来源:上观新闻  |  阅读量:4023

“人民城市”应从概念变成理论

我要讲的第二点想法,是:弘扬和坚守“人民城市”的思想理念是一项开创性的宏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最具有创新意义的是提出了“人民城市”这个全新的概念。城市,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最初是作为交换商品的集市出现的,然后有了管理集市的机构和官员,有了不从事生产劳动的知识分子等,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区划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现代城市,则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今天的世界范围里,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还出现了一批国际化大都市,最高级别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世界城市或者叫全球城市。我们研究世界的城市历史和理论,可以发现“人民城市”确实是一个新概念。建议我们上海的学者,深入开展“人民城市学”的研究,形成“人民城市”科学理论。

“人民城市”,从本质上说,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揭示了“人民城市”的本质特征。对于上海来说,无论从经济实力、总部经济、贸易地位、第三产业、金融机构、交通枢纽、科技创新、国际机构、人才聚集来看,还是从国际影响力来看,现在都已经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如果说浦江两岸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的繁华景观,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面色”,那么,“人民城市”则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性质或“底色”。对于上海来说,如果“面色”褪色了,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开始走向衰败;如果“底色”褪色了,则意味着这座城市开始“改变颜色”。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曾经说过,上海和深圳要回答一个问题:改革开放是姓“社”还是姓“资”?要用实践回答改革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他在谈话结束时,再次重申:“上海要回答这个问题。”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建设和治理好“人民城市”,就是要我们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始终坚守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红色性质和“底色”。

应该讲,弘扬和坚守“人民城市”的思想理念是一项宏大的开创性的事业。因为,要坚守“人民城市”的性质和“底色”,一要顺应民心,二要保障民生,三要健全民主。这显然是一项宏大的事业。我们的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民生”的内容比较丰富,“民心”“民主”方面的内容还需要充实和丰富。其实,在我们上海,包括在杨浦区,在“顺应民心”和“健全民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的展示馆,可以多反映我们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是怎么做工作的,我们的各级干部是怎么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我们的人民群众是怎么建言献策并监督政府的。我相信,诸如此类的展示,可以更好地展现“人民城市”的“底色”。

坚持党建引领“人民城市”建设是关键

我要讲的第三点想法,是:坚持党建引领“人民城市”建设是关键。

我们在讲“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候,必须认识到,旧中国为什么会“一盘散沙”?就是因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能够组织起来,才能够形成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基层党建已经成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由于我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绝大多数党员也已经聚集在城市,这种情况是过去没有的。事实上,城市基层党建不仅在量上已经上升到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党员的基本情况要比乡村更为复杂。在城市,党员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社区具有二元化的普遍特点。这和乡村大多数党员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社区是同一的情况很不一样。这种情况,使得单位党组织很难了解和掌握党员的全部表现,有的时候甚至存在党组织和党员失联的情况。长期以来,我们对乡村基层党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经验,而对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基层党建还缺乏完整的成熟的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实现党对一切工作全面领导的要求,应该把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城市,探索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规律,这是大势所趋。

在“人民城市”建设中,怎么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用党建来引领城市建设,用党建来引领城市治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在城市党建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经验(比如楼宇党建),杨浦区也是如此。我们的展示馆,已经有党的领导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关于基层党建的内容。要通过“人民城市”的建设和展示,进一步展现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展现共产党员“党在我心中、我在人民中”的鲜明形象。

把“美好生活”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美好目标

我要讲的第四点想法,是: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来展示“人民城市”建设的经验,把“美好生活”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美好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就是坚持用过去、现在、未来相联系的大历史观来认识我们的历史、部署我们的工作。“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更要自觉地学会和运用这种大历史观。比如讲“人民城市”建设的历史,从什么时候算起?是从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算起,还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还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算起?我更倾向于从新中国成立算起。什么时候人民开始当家作主,什么时候城市就成为人民的城市。与此同时,可以根据我们走过的路,划分几个阶段。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我们进入更加“自觉”而不是“自在”的“人民城市”建设新阶段。

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在对我们走过的路有一个全面认识之后,还要对从现在走向明天要有一个展望。《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中提出“五个人人”,即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这“五个人人”提出得非常好,向人民群众展现了明天的上海更美好。

与此同时,要有一个更加响亮、更加鲜明的概念,一个能够进入广大人民群众头脑的概念。建议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美好生活”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当选总书记后,第一次会见中外记者发表讲话时就提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他进一步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到新时代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上来。他在会见外宾回答什么是“新时代”时,还指出过去我们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新时代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他在论述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时,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可以说,我们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所做的工作,集中起来,就是解决了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没有”的问题;以后30年,我们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要进一步解决的是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好不好”的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建设“人民城市”,我想,更应该把“好不好”即让人民群众都能够过上“美好生活”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美好目标。

(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复旦大学讲座教授。)

1 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