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4:朱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对现在所说的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模式的看法,如果提到内循环,国内6亿人可支配收入低于1千,8亿人低于2千,你刚才的图表里说到了,东部的人均收入是最高的,东部主要是外向型经济,现在怎么平衡所谓的双循环?
朱云来:刚才讲了,其实经济本身一直是这样的基本结构,消费、政府开支、投资、进出口,进出口最高点的时候大概是2006年达到8%左右,很快就下来了,因为前面是国企改革、市场改革推动了出口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后来很快就有大量的投资,对国际重视不足,后来很快就下来了,这种循环是很自然的,一般国家也是说国内经济为主,相对来说都是出口外向型比较少,随着全球化有一些增长。内循环为主也是很现实的,也是很正常的,不足为奇,原来中国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的开始,借助当时国际市场的需求,借助国际的资本,采取开放政策,引进来,走出去,实际上拉动了中国经济在80年代、90年代的总体快速的增长,这是很好。
刚才也说了,世界在变化,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经历一些波动也正常。所以,内循环不是问题,收入水平高低,虽然听起来几万块很低,很多人不相信,很多人在大城市或者先进领域、先进的企业,你的收入水平确实拉大了,使得你已经忘了真正平均的状况是什么,2.8万不见得不好,主要是看一个经济里的相对的消费投资是不是良性结构,老百姓是不是衣食无忧,虽然收入低,按照收入统计,包括8种收入的统计,一顿饭一日三餐,一餐平均5块,那一个月一千块的收入,城乡结构中非城还有近6亿,如果你看城乡分开,农民总收入是1万出头,那就是一个月一千,近6亿农民加上8亿多的城镇居民,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是3万出头,其实农村、城乡收入的差别是3倍左右,平均城镇人口的收入是农村人口收入的3倍。
其实这就是一个持续很多年的基本格局,我们进一步提升,为什么还是要做市场经济,为什么让市场决定,我想来想去,市场最重要的是对任何一个产品,相对找到一个最低价格,对使用人来讲这是最有效的提供。如果你能追求这样的效率,经济不断在提升,如果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的降低成本,你的需求以更低成本就可提供,你还可以额外做其他的东西,产生新的需求、新的创造。实际上还是要看经济的效率。我们的经济效率,如果你不断放贷款,效率就偏低了,根据你的累计投入相比的话,你的GDP虽然增长很快,其实单位累计投资的新增GDP在不断下降,这是经济指标衡量,我们的效率提升是不够的。
所以,如果要改换目标,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什么都缺,什么都投,可能也不错,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显著的、显然可见的,就连做豆腐的机器都不够,人们买一个最基本的豆腐都排队,你投这些机械是不会错的。现在你具备相当的规模,已经连续投了很多年,这个时候应该更要小心一点,太多了就适得其反了,应该把指标从高速度变得高质量,高质量应该是高效率,所以劳动生产率的衡量变得更为重要。
新的目标,过去是增长,现在说是大部分已经衣食无忧,然后是医保、养老,养老的话,目前还不能够保证,现在还是现收现付,只能让现在工作的人每年支付一笔钱养已经退休的人,如果将来你的财富积累或你进步的标志换成了一个新的指标,调整到一个更完善的新的衡量体系,让我们对养老保障就更有信心了。
以下为演讲内容节选:
01 疫情与经济波动
我先讲讲最近关于经济的一些观察,2020年最重要的事件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经济恢复的话题也就从新冠事件的影响产生了。宏观经济在新冠发生之前,实际上也运行了很长时间,也逐渐显现出一些原有的问题,看这些问题怎么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了解和理解一下。
先讲讲新冠,虽然这次事件冲击很大,中国在新冠事件处理上还是非常成功,以至于我们感觉现在新冠总体上的冲击和影响过去了,我们恢复了正常。但是看了一下世界最近关于新冠的报道和数据,不容过于乐观,新冠事件还没有结束。
我们看看中间这张境内图,大致展示了中国的疫情情况,新增确诊人数在疫情初期有一个很快的上升过程,这是一个传染病很常见的过程,当时新冠疫情来得太紧急,从开始有一段时间来不及全部诊断到后来很快应收尽收,从这条红线可以看到经过我们防疫工作的努力,最终新确归零。与此同时蓝线也不再继续增加或者说是显著增加,基本上拉平了,累愈数值变化相对有点滞后,这也是疫情确诊后需要一个治愈期的自然规律。这是中国的情况。再看看境外(右图),大部分国家疫情爆发、确诊人数剧增的时间略晚一个月,目前新增确诊不断增加,累计确诊不断增加,事件还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