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要特别注重构建创新文化创新生态创新环境
2020年07月09日  |  来源:深圳特区报  |  阅读量:3308

企业家创业家们的创新决定了未来发展方向

产业是经济的根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谈及深圳未来的产业发展,张军认为企业家创业家们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5G产业,开始是华为在做,后来政府把5G纳入了新基建的重点投资方向。今后通信技术的更新是一个大趋势,我们会真正进入到数字化时代。未来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张军相信深圳会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圳有一大批通讯信息产业的领军者,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领军者是整个行业的旗舰方向”,“他们不是关起门来做事情,他们是在一个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当中,和国际的合作者竞争者,大家共同开发新的技术,共同促进整个国际的技术供应链发展。”另外,深圳的企业家们也具备灵敏的商业嗅觉,他们在科技、医疗、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多有布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这些将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未来的方向也更加明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张军谈到,从微观层面理解,5G基站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和核心。从宏观层面理解,产业的基础设施对应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在某种意义上讲,基础建设的布局要先于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未来如果想要在某一产业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尤其是提前防止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就必须重视今天的投资,下好先手棋,给未来留足发展空间,攒足发展后劲。对于区域产业链的布局,张军认为由于深圳土地资源有限,可能会对创业者造成一定影响,另外,疫情发生后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企业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深圳应该重视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促进各方的融合互动,深耕区域内产业链的有效布局和上下游产业的衔接,一来可以利用好周边地区的土地等资源优势,二来也能够及时应对突发事件而引起的产业链断链、劳动力无法回流、库存不足等问题。对深圳来讲,要进一步加快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在“同城化”上多下功夫,做好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通勤工具等。

建立有效的自由流动的人才市场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的支撑,在张军看来,“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不是政府定义的人才,而是企业家所需要的人才。”他说,人才的流动是由市场决定的,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自由流动的人才市场。“人才不是政府分配的,什么样人去什么地方,市场说了算,市场会对人才有相应的定价”,哪些人才稀缺、需求大,哪些人才的价格就会提高,所以要通过市场机制发现人才,引导人才,使人才和企业相匹配。“其实很多地方政府对于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总是觉得人才就是要政府来找。这时候,政府通常提供一个人才‘政策包’,固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很难排除机会主义者,他们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张军强调,对于人才市场,其最有效的地方就是它会自动匹配。人才市场通过价格调节机制,一方面能够引导人才培养的方向。比如,近段时间市场上对算法人才的需求很大,但短期内市场满足不了相应需求,所以人才价格、企业所能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就会水涨船高。价格作为信号,传导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它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就会加大算法的教育比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水平设置价格,那么需求大的企业自然会设置较高价格,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会提高,更多优质人才就会进入到这样的企业当中,由此也完成了人才和企业的匹配。“政府要意识到人才是靠市场解决的,当地要允许真正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张军进一步解释到,市场的背后是产业,人才会跟着产业走。深圳需要什么人才,应该通过市场来解决,借助价格机制来配置人才资源。想要吸引人才,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人才市场的运行,而是应该专注于把产业做好,把企业做强,因为从根本上讲,“最终是要由企业家来配置人才的,不是政府部门”。

企业需要一个与市场相向而行的发展环境

张军表示,对深圳而言,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能动摇政府与市场业已形成的良好关系,政府的任务就是在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同时不干预企业的生存空间。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企业需要一个与市场相向而行的发展环境。政府不过多干预市场,企业才能更加放开手脚,也就会有更多创新企业在市场上诞生、发展、壮大。这对政府来讲,意味着更多的财政收入,那么,政府也愿意继续减少市场干预,由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干预企业,企业发展不起来,税收就会下降,出于财政考量政府会进一步加强干预力度,这便走向了一种恶性循环。张军提醒说,深圳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度市场化,千万不能把国家战略转变成对市场的一种挤压。对于重大战略规划,不能将其理解成为“指令性”的计划,不能用各种战略的名义对实体经济做出各种扭曲和干预,也不能用各种战略的名义对企业强加“责任”,使其承担“不能承受之重”。本质上讲,这些战略规划本来就出于对地区发展实际的考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其实就是基于广深与港澳之前的互动合作有了一定成效的事实,它的提出是建立在已有的发展格局之上的。也就是说,在战略规划出台之前,发展雏形就已经出现,之后在落地时,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把这个雏形丰满起来。高质量发展是深圳在推进“双区”建设中的发力点,如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张军认为,深圳要有特别的作为。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营商环境上的优势,在政府效率、惠企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继续发力,保持对创新型科技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释放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与香港、澳门、广州等城市的互动合作,鼓励要素的跨地区自由流动。具体而言,深圳聚集了大量科创企业,技术产业化水平高,今后要为粤港澳大湾区应用科技的发展提供支持。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的金融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未来要进一步挖掘创投风投行业潜力,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此外,要强化与周边城市制造业的衔接,建立资源互补的产业链体系。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1 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