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委区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5年06月12日  |  来源: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  阅读量:1947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5年4月4日)

贯彻落实好国家“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全面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涪陵发展的新机遇和新使命,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涪陵在长江上游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发挥好涪陵临江临港的比较优势;有利于进一步落实重庆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发挥好涪陵作为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的优势;有利于进一步助推涪陵开发开放进程,发挥好涪陵作为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14〕23号),结合涪陵实际,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区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以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为基础,以做大做强临江临港产业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开放为牵引,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在战略大局中发展,在服务大局中提升,力促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实现“三区一城、幸福涪陵”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

抢抓机遇,提升实力。从涪陵实际出发,以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为基础,抢抓国家大战略新机遇,优化资源利用,强化功能配套,做大做强工业,做优做特服务业,不断提升自身发展实力,增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能力。

发挥优势,融入发展。充分发挥涪陵在全市圈翼互动中战略支点和处在长、乌两江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快对外交通物流大通道建设。主动融入主城,构建内联外通的区域枢纽平台,增强区域辐射和带动能力。

开放合作,区域联动。加快“一基地、一枢纽、三中心”建设,大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开放口岸功能,打造区域性开放平台。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企业的经贸合作,促进资源整合、产业互动、市场共享,实现联动发展、合作共赢。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破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的行政壁垒,创新服务理念与方法,打造公平竞争、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

生态示范,协调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发挥库区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大力提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加强保护,以生态示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努力建成长乌两江区域交通枢纽和航运物流中心、重庆开发开放基地和三峡库区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城市。促进转型升级不断加快,质量效益明显增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和战略地位显著提高。

长乌两江区域交通枢纽和航运物流中心基本建成。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铁公水综合联运,基本形成“两江六港六铁六高”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一枢纽五园区六港区”的现代物流体系,长江、乌江航运物流中心功能显著增强,经涪陵港中转的区外货物比重达60%以上。

重庆开发开放基地基本建成。全面提升内外开放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努力形成重庆开发开放的战略支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化、高新化发展,建成重庆综合产业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和应急中心,区域集聚辐射功能显著提升。

三峡库区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城市基本建成。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100%,境内长江乌江水质保持优于来水水质,生态系统总体稳定。推进三峡后续工作,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二、着力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乌江航运、重大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网,着力构建畅通、高效、便捷、绿色的区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夯实发展临江经济的交通支撑。

(一)加强黄金水道航运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涪陵至朝天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力争长江重庆境内涪陵段等级达到一级,实现5000吨级船舶全年直达。加快与贵州省的合作,推进乌江航道整治工程和航道智能化建设,努力实现乌江干线1000吨级船舶全线通航、干支直达,提升涪陵乌江流域物资集散中心综合功能。以主要港口和物流园区为重点,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

(二)加快建设对外铁路大通道

推动重大干线铁路提档扩能。建设渝怀铁路复线涪陵至怀化段,推动渝利铁路能力提升,争取建设沿江货运铁路,实现沿长江带铁路客货分流;力争建设涪陵至广西柳州、四川广安至涪陵铁路,有效衔接兰渝、襄渝、渝怀、沪昆等国家级铁路干线,全力打造西北地区和四川、贵州、重庆通江达海快速通道。加快涪陵站枢纽扩容提能,建设李渡、龙桥、白涛三大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建成涪陵北站等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实现铁路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到2020年基本形成“一枢纽一环线六干线”、“两横四纵”的铁路运输体系,境内干线铁路达300公里、市域铁路或铁路支线(专用线)达100公里。

(三)构建高等级公路网络体系

提速建设高速公路骨干通道。建成梓里—白涛、南川—涪陵—两江新区高速公路,开工涪陵北环高速公路,到2020年努力建成“一环四射两联线”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公里。推进县际公路、乡镇公路“四改三”、“三改二”工程,建设鹅颈关—涪陵西、马武—龙潭,白涛—焦石—罗云,江东—焦石快速通道,形成全面覆盖重点乡镇、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的高等级公路网络。加快推进农村公路行政村通畅、撤并村通达工程,实现“两个100%”。

三、着力打造重庆对外开放基地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以国际视野、开放思维推动发展,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开放平台,打造重庆对外开放基地。

(一)全力打造一流开放平台

争取设立国家一类水运口岸,积极争取国家综合保税区,建成涪陵保税物流中心。推动涪陵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取建成电子口岸、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质量计量检测中心和国家出口玩具、榨菜检测、危险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等“一口岸两中心三实验室”,打造区域性开放平台。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及港口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临港经济和保税物流,打造全市重要的进出口物资集散地。争取将涪陵港纳入国家适用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启运地口岸,实施“即报即退”,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争取市上开放口岸功能向涪陵延伸,设立汽车整车、有色金属、农副产品进口交易和检测中心。加强与长江上下游地区口岸和检验检疫机构合作,推动口岸信息系统互联共享,全面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实现海关区域通关及检验检疫一体化。推动涪陵林权交易所建成重庆市林权交易所。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开放

加强区域协作合作,积极探索新时期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围绕战略性支柱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和集群式招商,争取到2020年累计实际利用内外资突破1500亿元。

增强与长三角、中三角的经贸合作。深化浙涪对口支援机制,推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体系。加强涪陵龙头港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合作开发,完善江海联运,打通涪陵联结海上丝绸之路的便捷通道。充分利用乌江航运优势,加强涪陵乌江货运中转物流园区建设,实现长、乌两江货运无缝对接。继续加强与浙江省在化工化纤、食品医药、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产业协作,建设新城区产业合作示范园,强化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的定向交流。加强与上海、江苏等省市的合作,加快在汽车、材料、商贸、物流等领域联动开发步伐,发挥长江流域通关一体化便利,推进涪陵—上海五定班轮加密化、常态化运行。加强与湖北、湖南等长江中游省份合作,共同推进交通、能源、产业等跨区域、跨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创新投资贸易新途径。促进贸易方式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内陆型加工贸易,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物流链”方向深度发展;服务贸易向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贸易等方向创新发展。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出口规模,打造全市深加工结转贸易基地及化工、船舶、食品医药出口基地,力争到202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0亿美元。支持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与国际大型企业合作,做好在岸外包业务,建设新城区服务外包产业园。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四、着力增强区域集聚辐射功能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提升区域航运物流中心、重庆区域性科教和金融中心、医疗和应急中心功能,不断增强涪陵作为重庆以及长江上游重要节点的战略支撑力。

(一)提升长乌两江区域航运物流中心功能

依托黄金水道、重大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网,充分发挥涪陵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发展江海联运、铁水联运,提升铁公水综合联运能力。大力拓展铁路货运中转范围和能力,主动融入“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建设,发挥渝怀铁路、南涪铁路、沿江铁路等货运通道功能,争取建设区域性铁路货运中心。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建设龙头港、黄旗、李渡、白涛、清溪“五大物流基地(园区)”和城区、新妙、龙潭、珍溪“四大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水水中转”和“铁水联运”合作,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吸引贵州、四川等周边省市和重庆周边区县货物来涪中转通过长江出海,全面提升内河航运要素集聚能力,打造长江上游最大的物流中转港、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和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基地,力争到2020年,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6000万吨,集装箱50万TEU,铁路年货运量达4000万吨。

(二)加快建设重庆区域性教育中心

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办学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参与办学,提升人才支撑水平。创建一批全国重点中职学校,建成全国护理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内河船员培训基地、三峡移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涪办学,推动长江师范学院建成应用型大学、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和重庆市第二交通技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到2020年,全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整体实力位居全市前列,学生达到8万人,其中市外学生比例提高到60%以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共建产业技术中心。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培育服务体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

(三)加快建设重庆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建成集医疗急救、应急处置、疾病控制、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龙头地位的医疗卫生机构,将涪陵中心医院建成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把区儿童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特色专科医院,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专科医院联合办医,到2020年,区外患者就医比例提高到30%以上。依托区疾控中心、区中心血站、涪陵药检所、市医药卫生学校、区精神病医院等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具有区域性服务功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服务中心、救灾防病中心、采供血中心、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医药卫生人才培训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四)加快建设重庆区域性应急中心

加强区域应急救援物资装备中心建设,加快市级区域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市级防洪抗旱物资仓库、中部地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建设以危化品、水上交通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地震、环境等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推进区域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和疏散基地建设,完善区域应急联动和指挥机制,提高区域应急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建成区域性应急机构集聚地。

(五)加快建设重庆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建设新城区CBD、江南城区滨江路—大东门等金融核心集聚区,引导各类优势金融资源加速汇聚,保持机构数量和类型在重庆区县领先地位,争取到2020年全区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1000亿元、75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以上。全面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支持设立境外股权投资基金,鼓励企业通过信贷、发债开展跨境人民币融资。积极发展信托、租赁、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做大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打通企业债、地方债、区域集优债发行通道,组建成立涪陵村镇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壮大林权交易所等要素市场,争取到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500亿元。

五、着力构建重庆综合产业基地

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具有先进水平的现代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建成重庆综合产业基地。

(一)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抓住国家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机遇,依托国家级开发示范区、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充分发挥综合产业优势,强力打造页岩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把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产业新支撑点。争取实施大型清洁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将涪陵纳入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00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比重超过60%。

(二)加快构筑临江临港产业带

打造临江产业集聚带。以三大工业园区为点,两江四岸为线,突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材料及有色金属、新型化工化纤、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页岩气、电子信息等新兴优势产业,打造具有鲜明涪陵特色的临江产业带。优化产业布局,李渡工业园区重点集聚汽车、医药食品、新材料和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龙桥工业园区重点集聚临港工贸产业,清溪工业园区重点集聚再生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白涛化工园区重点打造以化工新材料为主导的综合化工基地。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港口综合功能的国家级内河临江经济示范区。打造水运物流业集群。整合港口、运输、中间交易企业,培育水运骨干企业,打造现代水运企业群。全面推进船舶标准化、新型化、专业化,到2020年,船舶标准化率达95%,化危品、集装箱等专业化、高附加值运力比例达35%。在长江上游率先实现江海直达船、LNG运输船和大长宽比示范船等标准船型的建造,建设三峡库区游艇生产基地、大中型特种船舶生产基地和重要船用产品配套产业基地,船舶修造能力超过100万载重吨、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力发展临港旅游业。主动融入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深挖巴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等人文资源,提档升级白鹤梁题刻、816核军工洞、武陵山等旅游名品,推动武陵山大裂谷风景区“创5A”、白鹤梁“申世遗”工程,加快涪州古城、榨菜文化街区建设,推动文商工体旅“五位一体”融合发展,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区,把涪陵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三峡旅游集散地,到2020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000万人次。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主城,加快现代服务业创新、融合、集聚发展步伐,实现与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到2020年,争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40%以上。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繁荣江南大东门—南门山—高笋塘百亿级核心商圈,建设新城区CBD百亿商圈,推进鹅颈关专业市场集群,形成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建成榨菜及农副产品、汽车交易、农资、纺织等物资交易平台和大型专业市场,建成区域性商贸中心,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完善服务设施和功能,发展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商业新业态,加快建设李渡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打造区域性电子商务结算和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发展仓储运输、中转配送、通关服务、信息平台等产业,推进物流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争取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150亿元,占GDP比重近10%。加强网络和信息技术创新,推进三网融合,加快4G网络建设,实现3G网络优化和4G网络全覆盖,建设新城区物联网基地,促进数字家庭、智能城市、移动生活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城郊型都市现代农业,建成重庆重要的“粮袋子”和“菜篮子”。发挥南沱、金科、龙潭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建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示范园。大力推进坪上、后山特色农业功能区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榨菜、畜牧、蔬菜、林果等一批骨干产业和特色产业,着力培育“龙潭大米”、“胭脂萝卜”、“方坪白茶”、“增福土鸡”等国家级农产品品牌。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电子商务,完善农产品新型流通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六、着力打造重庆新型城镇化集群

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突出城市发展新区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沿江、坪上、后山城镇群为支撑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坚持差异化发展和开放合作理念,体现产城互动、宜居宜业、城乡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核心作用

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努力建成集中展现涪陵历史文化、美丽山水、现代时尚的城市中心区和宜居宜业、具有创新活力和重要区域影响的开放高地。推进“一城两区五组团”空间拓展和功能完善,构建老城新区功能互补、相得益彰的组团式发展新格局。

建设江南山水园林城区。加快减载提质进程,有序疏解人口,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形象品质,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宜居秀美的山水园林城区。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统筹推进城市空间优化和风貌改造,突出山城、江城风貌特色,充分利用和保护好城周绿色山脊天然生态屏障和长江、乌江等水域生态廊道,全面建成两江四岸滨江环湖城市形象带,展现美丽山水城市风貌。着力改善城市交通,加快城市重点道路和重要节点改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启动实施组团之间新型轨道交通和换乘枢纽建设,努力实现无缝衔接。建设智慧城区与和谐社区,提高城市安全和应急保障水平。

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突出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和产城融合,着力提升开放门户、创新中心、商贸物流、文化交往等现代城市功能,突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速人口集聚,强化城市风貌形象塑造,建设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宜业、宜居新城区,打造涪陵城市拓展、产业升级、人口聚集的主战场,成为城市发展新区的示范性新区。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万人,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比重达70%左右。

(二)打造差异化特色城镇集群

按照“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的思路,逐步形成定位有别、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在全市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城镇集群,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70%以上。沿江重点集聚区要依托重要水系、交通干线,建设快速交通网,构建与城市功能区优势互补、协调配套的产业分布格局,着力打造新妙等国家级中心镇和特色镇;坪上城郊农业区要加快现有城镇据点式开发,促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着力建设龙潭等中心镇和马武、青羊等一批特色镇。后山生态发展区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绿色发展,提升城镇品质和功能,着力建设焦石国家级新型能源示范镇,大力推进武陵山、大木等旅游特色镇建设。

七、着力构筑库区生态安全屏障

按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合的原则,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强化城乡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农业污染治理、环保能力建设,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社会承受的良性循环,努力建成国家生态城市。

(一)强化生态保护

深入开展碧水、蓝天、宁静、绿地、田园“环保五大行动”,争创国家生态城市。加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设,有序推进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加强三峡水库涪陵段综合管理,因地制宜建设滨岸缓冲带,有效削减面源污染影响。完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阶段性任务。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加快建设江东桫椤自然保护区,争取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及净水、供水工程,开展老城区、新城区、龙潭河、渠溪河、清溪河等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护。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农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积极开展石漠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综合应用生态治水的技术方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善河流水环境质量。

(二)强化污染治理

严格环境准入条件,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重庆的产业负面清单、污染物排放限制标准和排放强度要求。以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为重点,根据纳管条件分类对重点监管企业实施分类治理。优化提升城区和重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到2020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控制面源污染,继续推进涞滩河、龙潭河等主要次级河流污染整治,确保辖区长江、乌江水质总体优于来水水质。以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重点,强化扬尘、烟粉尘和PM2.5防控,加强建筑施工场地和餐饮业油烟的监管和综合治理,全面开展“烟尘控制区”和“基本无燃煤区”建设。统筹建设城市(郊),建制镇和农村生活***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建成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焚烧发电、餐厨***等项目,到2020年城镇生活***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处理率均达到100%。

(三)大力推动循环低碳发展

积极推动循环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意识,按照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要求,有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制定三大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指南,建立三大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鼓励引进能够激活产业链的项目;开展重点化工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审计及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建筑节能,继续实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和公共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支持乘用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八、保障措施

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构建长江经济带建设协调发展新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切实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开放水平,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一)积极推动建立区域合作体制机制

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协调机制,积极推动沿线区域和城市建立区域合作联络员、合作项目统计分析、重大政策研究和重大项目联席推进制度,建立合作区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协商会议,促进区域内资金、资源、市场共享,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加强合作区各成员区(市)之间的规划对接,加强指导和调控,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重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落实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缩短项目建设审批时限;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服务企业,对重大投资项目全程跟踪协调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瓶颈和困难,为涪陵产业发展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对接国家和市里编制的负面清单,编制涪陵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建立政府投资监管制度,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考核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涪陵各项基础设施、重点产业、社会事业等项目建设,推动形成多种主体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三)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定期研究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问题,统筹安排各项重大战略任务。设立区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跟踪分析、督查落实等工作。区级各部门(单位)要增强主动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好实施意见各项要求,跟踪对接市级专项改革,按照责任分工,细化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完善监督考核方案,抓好督查督办,对工作任务推进不力的要追究责任。

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保持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少说多干,积极作为,早日把涪陵建设成为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区域性公共服务辐射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努力建设“幸福涪陵”。


分类: 全球治理 201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