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中美关系——一种非对立视角的分析
2018年08月24日  |  来源: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  阅读量:6119

霸权转移的逻辑批判

上文已经论证,美国的影响力下降并非由于中国等所谓“挑战国”所致。与之相关值得更进一步阐发的观点是美国的失败或衰落是由美国自己造成。


一、霸权扩张的次强“挑战国”陷阱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霸权转移的事实表明,霸权转移并不一定发生在霸权国与所谓最强的“挑战国”的战争之后,而有可能是霸权国与其次强“挑战国”发生了战争冲突,而导致最强“挑战国”从中获利。美国是最强“挑战国”之一,但美英霸权转移的事实表明:是霸权国出现的战略失误导致霸权的丧失。美国固然利用了英德等国因为战争导致相互削弱而从中获益,但若英国在应对德国等国的侵略冒险政策时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政策,其霸权地位有可能持续更长时间;美国长期偏安于大西洋彼岸积累力量,并不能直接带来英国霸权的丧失;英国自身的战略失误以及创新能力和管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下降才是导致其霸权丧失的真正原因,“霸权国”与“挑战国”两败俱伤导致了作为“旁观者”的美国的崛起。

在现代社会,美国霸权的丧失更多是其自身造成的,而不是别国的挑战。美国无法控制其扩张欲望,从而扩张导致衰落的逻辑就无法改变,这是当前美国面临的历史难题。霸权需要维护,维护霸权需要保持扩张的势头,而扩张又导致衰落。美国担心如果其无力扩张,就会失去对某些地区的主导地位而倒退为地区国家,别国趁机崛起,因此选择继续扩张。

因此,霸权的丧失是霸权战略自身逻辑所致,与“挑战国”的战略并无直接关系,而且“霸权国”期待或制造与“挑战国”的冲突,并尽可能使这种冲突在实力对比仍然处于不对称的条件下发生,认为这样才可能使霸权得以继续巩固。但在不扩张“挑战国”就会崛起的思维驱动下,美国很难解决好应对全球性霸权必须面对多头挑战的问题,很有可能在其试图压制某个“挑战国”的时候又不得不应对另一个地区的另一“挑战国”的崛起。在不断应对各类挑战的过程中,“霸权国”很容易出现战略误判,用力失当使得扩张难以节制,从而导致霸权的丧失。


二、权力交接观点不适用于中美

美国学者奥根斯基(A. F. Organski)和库格勒(Jacek Kugler)的权力转移理论密切关注他们认为是危险的“交接”现象——“挑战国”将替代原有的“领导国”:当两者的力量差距缩小时,国际体系中的“支配国”越来越可能不顾一切地预先阻止国际秩序的(该国际秩序的基本轮廓由国际体系中的领导国来界定)新转换,而“挑战国”则迫切决定要实现国际秩序的转换,显然这一变化的风险相当高。因此,为了影响可能出现的权力转移的结果,每一国家均具有考虑使用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可以获得权力的手段的强烈动机。

然而,这一判断并不能适用于当前的中美关系,美国也许是“守成者”,但中国并不是“挑战者”。显然,美国一直在阻止国际体系的新转换,但中国并没有“迫切要求”国际秩序转换的意图。对于现有国际秩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指出:“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不意味着另起炉灶,而是要推动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依据权力转移理论将注意力集中于国际秩序是否会出现变迁这一问题来判断“挑战国”与“守成国”的关系性质变化,因此中国崛起是否对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完全可以从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和政策来加以判定。

简言之,中国的所作所为表明中国一直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受益者,虽然也试图完善与变革现有国际秩序,但绝非另起炉灶替代现有国际秩序。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美国正在试图退出一些现有机制并寻求形成所谓贸易上的反华联盟,以此来避免中国成为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所谓“破坏者”,这显然是美国从权力政治角度出发制定的防范政策,决非因为中国挑战或脱离现有国际秩序。从冷战后的历史看,所谓权力转移的过程不是权力更为集中化的过程,而是更加碎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权力的转移很难造就新的权力主导者。虽然新兴大国在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力有可能得到提升,但这只是相对于原有的低起点而言的。因此,即使集中于权力视角,夸大中国等国的实力,也并不必然得出中国崛起挑战美国霸权的结论。


三、同舟共济的中美关系

从中美无法分割的相互依存程度分析也可以得出结论,美国衰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崛起,反而意味着中国也会被削弱。中国无法从美国的衰落进程中获益,因而美国不仅不应该削弱中国,而应尽力维护中国的繁荣与稳定。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即认为衰落的中国比崛起的中国更可怕,“我们更应该惧怕一个衰落的、受威胁的中国,而非一个崛起的中国”。

对于中国而言,在中美关系中促进两国互利共赢是明智理性的选择。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就是建立起大国基于战略互信条件下的良性互动。中国在美国遭遇危机时的表现有助于双方互信和互动的发展。当美国出现“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强调同舟共济,表现值得信任。中美之间在相互依存的前提下不会形成互害关系,中国的崛起只能与美国的发展而不是衰落联系在一起,因而美国必须改变趁人之危的想法。为了增加信任,双方应形成两个新的行为准则:在对方困难时不落井下石,在还不能合作的领域不相互拆台。双方只要在相互交往中继续强调在经济和安全上的共济关系,中美关系的整体稳定便会得到保持和提升。

中美相互依存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当中美关系运行良好的时候,其意义并不一定完全展现,但中美关系出现问题时,尤其是国际社会出现危机或热点时,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就会充分体现出来。中美关系出现问题会引发一系列不确定性,这就是中美关系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多数国际问题没有美国的参与是不能解决的,而越来越多的国际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也是不能解决的。2018年,美国不顾各方的反对,执意与中国展开贸易战,不惜将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长远根本利益置于不顾,必将带来极端恶劣的后果。

中国是最希望与美国和平共处的国家之一,中国只想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从没有欺负别国的意图和动机,更无意取代美国的主导地位。美国会因为错误地把中国作为对手而付出不应付出的代价,比如在战略上忽视一些更为强大对手的出现。没有一个国家想与美国展开战争,除非是受到美国胁迫,但即便如此,对于美国也没有好处,美国并不能成为赢家。选择遏制只会带来反遏制,只会造就美国的敌人。如果认为遏制才有助于或能够产生一个对美国更有利同时也对中国有利的中国,完全是战略上的错误判断。

在中美关系中,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中国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击压力的能力、民间和政府的承受能力以及中国的智慧、变通、勇气和魄力所爆发出来的能量,忽视这些,将会使美国付出巨大的代价,也无助于其理性决策。虽然中美并非结盟关系,但中美关系中的义务约定和责任,彼此为对方承担责任的思路应得到加强,在制度上限制以怨报德,保障以德报德,更高一个层次则是以德报怨。不仅要以德报德,而且要以德报怨,增强理解与信任的深度和广度。

显然,在中美竞争与合作交织的情况下,维护中美双边关系与破坏双边关系都需要付出代价,但从长远来看,破坏双边关系的代价将会远超维护双边关系的代价。在全球经济形势和治理赤字不断上升的今天,美国对华战略的重大失误将可能给世界带来更大损失。中美的相互依存是新时期中美两国共同促进的,中美关系既是共生共荣共赢的关系,也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作者是外交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教授,著有《美国对华中长期战略研究》《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等)

1 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