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印度与周边互联互通的进展及战略诉求”
2019年06月04日  |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19年第4期  |  阅读量:5993

2014年5月莫迪政府上台以来,更加强调了印度内外部的互联互通建设。一方面源于印度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是个内部联通不足的国家,现在需要弥补这一欠缺,以通过加强国内的互联互通建设,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此,印度已经在东北部和边境地区大量投资修建道路等基础设施。印度铁道部门制定出一个庞大的铁路建设规划,海事部门也制定出通过建设港口设施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萨加马拉(Sagarmala)计划,意图将港口与内陆腹地发展联系起来。而莫迪提出的“数字印度”倡议则计划将十几亿人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源于“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的快速推进,间接地刺激莫迪政府给印度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注入新的动力。印度时任外交秘书苏杰生(S.Jaishankar)在2015年瑞辛纳对话(Raisina Dialogue)的讲话中,凸显出印度政府对于建设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紧迫性的认识。他称,印度不能对其他国家将互联互通作为影响未来选择的做法熟视无睹,互联互通在塑造未来十年亚洲国家和人民前途中具有关键作用。

正是在此思想背景下,莫迪政府将同周边的地区互联互通放到了更加优先的位置上,先后提出并加强了针对南亚邻国的邻国第一(Neighbour First)政策,面向东南亚邻国的东进(ActEast)政策,针对西亚波斯湾国家的西联(Link West)政策,以及同中亚国家的连接中亚(Connect Central Asia)政策。尽管很多互联互通项目很早就已经提出并实施,但是囿于当时印度政府行动能力和政治意愿的限制,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莫迪政府上台后的重视与努力,使得印度在同周边互联互通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印度互联互通战略的进展及其背后的深刻考虑,以及由此对中国的影响等,都是值得中国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印度与周边互联互通的新进展

2014年5月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印度在邻国第一政策、东进政策、西联政策及连接中亚政策之下,大力推进了同邻国的互联互通建设并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邻国第一政策下的互联互通进展。莫迪在总理就职典礼时,邀请了南亚邻国领导人集体参加,随后首访不丹,访问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邻国,彰显出其将南亚邻国外交放在第一位。这一政策被称之为“邻国第一”政策,而推进南亚互联互通是这一政策的重要目标。 

早在2013年4月19日,孟加拉国、不丹、印度三国就在孟加拉国达卡召开第一次三方会议,着重讨论彼此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过境运输问题。2014年11月南盟峰会受挫之后,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和尼泊尔四国(BBIN)的互联互通合作机制开始形成。2015年1月,四国在新德里召开第二次专家会议,分成水资源管理和水电资源及互联互通和过境运输两个小组进行讨论。第一小组讨论了水电能源的贸易及电网联通,第二小组则讨论了机动车和火车的联通问题。2015年6月15日,四国在廷布正式签署《BBIN机动车协议》(BBIN Motor Vehicles Agree-ment)。随后孟加拉国、印度和尼泊尔的议会相继通过这一协议。 

但是,这一协议在不丹遭遇了波折。2016年5月,不丹国民议会通过协议,但在提交给不丹全国委员会时遭遇挫折。2016年11月,不丹全国委员会以13票反对、2票赞成、5票弃权否定了这一协议。不丹国内对此协议颇有争议,主要担心如果其他国家卡车等都可以进入不丹后,将给不丹带来更多的机动车污染和环境破坏。2017年4月,不丹政府称,目前不会批准《BBIN机动车协议》,要求其他各方继续推进而无须等待不丹。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称,“所有成员没法在所有问题上都相同步调,这是很自然的”。此后,这一协议又遭变故。由于协议包括客运与货运两部分,各方在客运方面已经达成协议,但是关于货运却出现分歧需重新谈判,印度要求两者一同通过后才生效,这就导致这一协议最终生效执行被拖延。与此同时,除了机动车辆方面的合作,BBIN也努力继续推进电力和水资源管理上的合作。

第二,东进政策下的互联互通。2014年11月13日,印度总理莫迪参加第九次东亚峰会致辞时,正式提出要将印度的东看(Look East)政策转变为东进政策,以部分响应美国的召唤,要将印度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提升到更高高度。东进政策的核心是印度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根据印度外长斯瓦拉吉在印度—东盟的第九次德里对话(Delhi Dialogue)中的说法,可归结为三个C,即商业(Commerce)、联通(Connectivity)与文化(Culture)。互联互通被放在了与经贸同样重要的位置。

印度支持同东盟的互联互通,支持《东盟2025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在东进政策下,印度更是力推同东盟早日签署《印度—东盟海上运输协议》和《印度—东盟航空服务协议》,尽管目前尚未达成最终协议。印度更显著的进展体现在对印度—缅甸—泰国三方公路和卡拉丹多模式联运项目(Kaladan Multi-modal Transit Transport Project,KMTTP)的推进上。

2002年印度政府就提出建设印度—缅甸—泰国三方公路,拟于2016年建设完成,却限于缅甸内政和资金等原因而进展缓慢。2008年4月,印度就在卡拉丹多模式联运项目上与缅甸签署了协议,2010年开始建设,计划2014年完成,但由于经费及规划的问题同样进展缓慢。莫迪政府上台后,给两个项目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

2016年印度主动承诺帮助缅甸修建缅甸境内的69座路桥,以加速整个联通的进程。与此同时你,印度还将东进政策同泰国的西望(Look West)政策相对接。2016年6月16~18日,泰国总理巴育访问印度时,两国同意要加速建设完成印度—缅甸—泰国三方高速公路,还着手开始谈判《航空服务协议》(Air Service Agreement)。同时,三国也在商讨签署印度—缅甸—泰国机动车协议(India-Myanmar-Thailand Motor Vehicles Agreement,MVA)。

对于卡拉丹多模式联运项目,2015年莫迪政府修改了资金预算并增加了投入,目前大部分项目都已经陆续完成,预计2019年就可以全面完成并开始使用。2018年10月印度外秘顾凯杰(Viay Gokhale)访问缅甸时,两国签署备忘录,由印度指定一家私营公司对实兑港、百力万内河运输终端及其他设施进行运营和维护。与此同时,印度还在缅甸实兑港设立了经济特区,以加强印度对缅甸的投资。

第三,西联政策下的互联互通。印度同波斯湾一直就存在比较广泛的经济联系,在海湾地区有近700万印度劳工在挣取外汇。但是,由于同巴基斯坦关系不睦,印度在西北部没有获得经由巴基斯坦的过境权,其与中亚、西亚的经贸联系也受到阻碍。印度前总理辛格在第一届任内就提出了西望(Look West)政策,强调中东对于印度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印度内政掣肘却无所作为。莫迪上任之初就明确称,印度外交不仅要东看,还要西联,最大的突破就是推动伊朗查巴哈尔港(Chahbahar port)的建设。

印度推动建设查巴哈尔港的想法由来已久。印伊两国首次于2003年提出了建设查巴哈尔港内巴哈什提港位(Shahid Beheshti Port)的计划。由于2005年印美达成民用核协议,印伊关系逐渐变冷,印度甚至两次在伊朗核问题上投票反对伊朗。更加上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致使这一港口建设的计划被长期搁置。

伊朗形势的变化,特别是2015年达成的《伊朗核协议》,给印度的西联政策提供了外部契机。2015年5月6日,印度公路海运部部长访问伊朗时,双方签署了一项价值1.95亿美元的谅解备忘录,用于建设查巴哈尔港。2016年5月22~23日,莫迪对伊朗进行了两天的国事访问,这是时隔15年后印度总理对伊朗的又一次访问,最引人瞩目的是两国关于开发与运营查巴哈尔港的一系列合作协议。由印度进出口银行与伊朗港口与海事组织签署备忘录,明确了印度将向查巴哈尔港建设投资1.5亿美元。同时,印度进出口银行还与伊朗中央银行签署贷款确认书,确认伊朗可向印度银行贷款300亿卢比用于进口查巴哈尔港建设的钢轨。而印度铁路建设公司与伊朗运输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司签署的备忘录,规定由印度铁路建设公司提供建设查巴哈尔港到扎黑丹铁路线所必要的支持,为此印度铁路建设公司预计将要注资近16亿美元。此访中另一项重大突破是阿富汗、伊朗、印度签订了《建立查巴哈尔运输与过境走廊的三方协定》。这一过境走廊建设的协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改变本地区的历史进程,推动地区内商业贸易无障碍地流通,资本与技术的流入也将在查巴哈尔形成新的产业基础设施”,同时阿富汗将获得一个“稳定、高效且更友好的贸易通道”。

1 2 3
回到顶部